祈雨
祈雨就是求雨,
旧时,遇久旱不雨,有“行雨”、“谢雨”之俗。“行雨”时,由一伙寡妇、少女等沿街扫土,用柳条甩清水,众人举小旗,敲锣打鼓。在武强县,“行雨”又有扫坑、抬龙王游乡、打“旱魃”三种形式。另外,遇阴雨连绵或雨量过大,人们以朝空中放火枪、爆竹等方式向上天表示烦恼。新中国成立后,祈雨活动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逐渐消失。
剑河苗族祈雨节
祈雨活动在县境平塘坡举行。时间为每年六月第二个戊日,规模数千至万余人,每年均由温泉乡巫门村主持这一活动。
平塘坡位于县境西北,由台江县伸入,沿剑河、施秉、镇远进入三穗县。山顶平坦宽阔有水塘,故此得名。主峰1176.3米。此坡内有龙王洞等溶洞群。届时,邻近5县的苗族同胞均来参加这一活动。
祭祀时,用1只鸭、1壶酒和一些香纸去龙王洞双寺厅祭祀求雨,然后在坡上举行赛马、斗雀、跳芦笙舞等活动。传说,每次祭礼后必降大雨。若不降雨,下一戊日又祭,有时连祭3个戊日。
此节日是为纪念巫门寨一位祈雨师而兴起。过去,巫门寨有一寨老叫欧波你(亦说欧努金),因反抗苛捐杂税被县令关押,要处以重刑。时值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萎,百姓天天烧香求雨,官府深怕苗民因此闹事,也非常着急。欧波你要求赦罪出狱求雨,官府应允,限他3天。欧出狱后,即拿上述祭物去龙王洞双寺厅祈雨,果然当夜降了一场喜雨,百姓欢喜若狂,去平塘坡踩芦笙庆贺。后来一遇天旱,群众便去龙王洞祭祀,再去平塘坡踩芦笙、赛马等。年年相沿,形成一年一度的过戊节。今有的又称“平塘坡爬坡节”,但内容已扩大到青年游方、老年玩乐等内容。
彝族三月祈雨节
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是楚雄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祈雨节,彝语称为“门捏底”。
季春三月是一年中夭干少雨时节,彝族群众担心四月间小秧栽不下去,就以村落或家族为单位,相约成群,在毕摩的主持下,选择寨子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到山顶祭天求雨。彝族认为祭天求雨的山越高离行雨的天龙越近,求雨就更加灵验。祭夭求雨仪式是在村寨附近最高的山顶,选一棵大树作为“龙树”,在龙树下摆设祭坛,在祭坛上铺垫青松毛,摆上酒、茶、米、肉等祭品,点起清香,杀鸡宰羊,敬奉“天龙”。
祭祀仪式开始,毕摩要在参祭人员中选出一个强壮的小伙子,让他抹成大黑脸装,扮“龙王爷”的模样。龙王爷腰间挎着一个盛满水的大葫芦攀上龙树,在毕摩念“求雨经”时向下泼洒“雨水”。其它参祭人员跪在祭坛前默念祈雨。毕摩手摇冲夭铃,身披法衣,头戴法帽,施展法事,边跳边念“求雨经”。念完一段经,龙王爷就向地面洒些“雨水”。问树上求雨人,雨下得如何?求雨众人答:“雨水太少,庄稼长不起来,请龙王爷多行点雨”。毕摩又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又从树上多洒些“雨水”,再问如何?求雨众人答:“雨下得太多,庄稼受涝,难有好收成”。毕摩最后再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才均匀地洒下雨水。祈雨祭祀完毕,大家开始吃祭餐,吃完祭餐,众人就启程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毕摩手持法器在前边引路,年轻小伙子们则临时扎一乘轿子,把黑脸“龙王”抬回家。一路上毕摩吟唱“鲁更恰②”,认为这样做了,就能把“真龙”接回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彝族古老的祈雨节,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表达了彝族人民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朴实心愿。
祈雨舞,也即求雨舞。是一种为了祈求作物生长需要的降雨而表演的仪式性舞蹈,从古埃及、一些印地安部落(如玛雅文明)到20世纪的巴尔干国家都可发现这种性质的舞蹈。现在还在非洲干旱地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