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蕃
靳蕃,湖南长沙市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1980年至198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工作于德国Braunschweig技术大学信息系统研究所。回国后致力于计算机信息编码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科研教学工作。先后多次去英、美、日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讲学及学术访问,写成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种奖励。
人物生平靳蕃,字君宣,1934年10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幼年时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举家避难于长沙西乡,就读于白泉楚怡小学。1945年抗战胜利,他返回长沙市,考入享誉三湘的长郡联立中学初中。因成绩优异,免试升入同校高中。中学时代的靳蕃,充满着对科学和大自然的好奇。他常常用眼镜片和烧成的玻璃珠自制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中学毕业时能背出桑戴克英文字典中的常用5000英文单词,被同学誉为“活字典”。1952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电气运输系,年年被评为班上的优等生。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电气化铁道研究室,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课题负责人,助理研究员,在确定我国电气化铁道单相工频25kV电压标准,建立接触网高速受流理论等项研究工作中取得成果。1966 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他随妻子常季坤大夫所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平安医院内迁甘肃嘉峪关支援酒泉钢铁公司,在茫茫戈壁滩上度过了7年。1973年,调回已搬迁至峨眉山下的母校西南交通大学任教。
1978年,国家开始通过统考选拔出国留学生,他被推荐并获录取。1979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留学生预备部德语班学习了一年德语口语后,于1980年被派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深造。他在布伦瑞克(BRAUNSCHWEIG)技术大学期间,与该校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哈特曼(HARTMANN)教授合作研究取得成功。除获得德方专项奖励资助外,当地报刊还专文予以高度评价。1982年回国后,靳蕃致力于我国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于1983年首次提出一种新颖的复数旋转码,在国际信息论学术会议上宣布以后,引起了世界各国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该项发明获中国发明协会优秀发明奖。其后,在组合数学区组设计理论基础上,相继发现一大类性能优良的组合码,被同行誉为西南交大组合码学派。1988年,靳蕃与中国其它四位教授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结识当代世界著名的人工神经网络学家PROF.DR.AMARI(甘利俊一教授),由此对及早开展我国神经网络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认识。回国后与华南理工大学徐炳铮教授一道,筹备并主持了全国第一届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会议。1990年,中国神经网络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他任学会委员,1995年又被推选为副主席,在推动我国神经网络和计算智能技术的发展中作出了贡献。
靳蕃为IEEE(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成员,40多年来,长期战斗在铁道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科研教学第一线,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5部,译作4本。担任两届“铁道部高校计算机,自动控制及工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为促进11所铁路高校计算机信息科学的教学、科研和教材审定出版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兼任上海铁道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和华东交通大学的名誉顾问教授,《电子学报》、《铁道学报》编委。先后多次去英、美、日和香港等地高校讲学,访问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指导培养博士生10余人,硕士生40余人,主持多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军事电子预研基金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学二等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等奖励,先后被授予铁道部优秀教师,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1986年,他作为全国100 名享受出国休假的有贡献归国学者之一,到美国进行了4个月的国外休假和访问。1989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靳蕃多年来辛勤地耕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为我国信息科学,铁路科学技术现代化和铁道电气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受人爱戴和尊重的信息科学专家,在开拓我国组合编码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智能科学的道路上留下了他坚定而清晰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