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虎鲸

濒危等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信息种名: 伪虎鲸
学名: Pseudorca crassidens (Owen, 1846)
英文名: False killer whale
别名: 拟虎鲸、虎头鲸
科属:属于鲸目海豚科
形态体型细长,头部额隆向前突出,口大无吻突。背鳍顶端后倾,后缘凹入呈镰状,位于体背中部稍前方。鳍肢约为体长的1/10,向后显著弯曲,前缘中部凸出,末端尖。尾鳍宽大。全身黑色,鳍肢间胸部色淡,个别于头部两侧为黑灰色。上、下颌每侧有大型尖齿8~11枚,长约8厘米。
体形似虎鲸而较小,体长约5米,体重约665千克。全身的体色均为黑色。头圆,无喙,上颌比下颌略微前突。背鳍比虎鲸小,后缘凹入,位于身体中部略前位置。鳍肢很尖,长度约为体长的1/10。尾鳍的宽度约为体长的1/5。 伪虎鲸似乎相当罕见,但却分布广泛,而且容易接近船只。就其巨大的体型而言,实在称得上异常活跃,它们还乐于嬉戏。虽然相信野外的伪虎鲸会捕食海豚,甚至有人见过他们攻击大翅鲸仔鲸,但是在眷养的环境中,却不象其近亲小虎鲸那般富攻击性。有时也会与瓶鼻海豚和其他小型鲸豚类接班。虽然曾见数百只伪虎鲸一同出游,但是大多数的小群队成员相当少。可以根据体型的大小区别 它和小虎鲸几瓜头鲸。此外,伪虎鲸也与雌虎鲸极为相似,不过体形比较苗条且体色较暗。从远距离看,可能会与领航鲸混淆;然而,可注意观察是否有较细长的头部与躯体,海豚般的背鳍
大小成体体长雄性可达6米,雌性达5米,雄性体重可达2200公斤。
生活通常结成10余头或数十头的群体,也有数百头的大群,游泳中常全身跃出水面,多与宽吻海豚群混游。性成熟体长雄性约4.6米,雌性4米,繁殖周期长,妊娠期约15~16个月,每产1胎,初生仔鲸体长1.5~2.1米。食物主要为乌贼类和鱼类。
分布分布于除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海洋,在中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经常被水族馆饲养训化作观赏动物。
习性是快速,活跃的泳者。当它浮升时,经常将整个头部与躯体的大部分扬升出水;有时甚至连胸鳍都看得见。浮现时,经常张开大口,露出成排的牙齿。有时会突然停止前进,或急转弯,尤其是在猎食时。会接近船只以进行探察,会船首乘浪或船尾乘浪。经常跃身击浪,通常会转体以侧身击水,造成几乎与其挺性同样大的水花。兴奋时,会幽雅地跃离水面,并鲸尾击浪。似乎容易搁浅,有时为数相当惊人(曾有一次800多只的罕见案例)。喜群居,同伴间眷恋性很强,很少单独活动。
食物主要以乌贼类为食,也吃带鱼、小鲨鱼、鲐鱼、黑鲷、鲈鱼和竹荚鱼等鱼类。经常与真海豚、宽吻海豚等一起索饵。游泳的速度较慢,不喜跃出水面。可全年繁殖,一胎产一子,哺乳期10个月至12个月,2年至3年一胎。
雌雄差异头部修长,渐缩成圆钝的嘴喙,暗色的头部在某些光线下可能呈淡灰色,末端尖锐(有个体差异),后缘明显向内凹,背鳍巨大而明显,躯体可能有疤痕,胸部斑块呈灰或不纯的白色,前缘呈S形。具独特的“肘部”,末端尖锐,胸鳍短窄,位置偏向躯体前方,体色呈暗灰或黑色(仔鲸较淡),体形修长,尾鳍在整个躯体的比例上显得有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