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乔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金乔觉

金乔觉(696—794),新罗僧,俗称金地藏,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

据说,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 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卓锡九华。位于九华山麓的“九华行祠”为其初上山的栖身之处。九华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岭,都留下他的足印。

他在九华山期间曾留有《酬惠米》和《送童子下山》诗各一首:

《酬惠米》

弃却金銮纳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

原身自是西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

未敢叩门求他语,昨叨送米续晨炊。

而今飧食黄金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送童子下山》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了75载,于唐贞元十年(794)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跏跌圆寂,寿至99岁。三年后开函时,据说“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佛教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观,弟子们视为地藏菩萨应世,尊其为“金地藏”。九华山由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与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并称为“四大佛教圣地”。

地藏王的肉身安葬于一个小岭上,后来在建造墓塔时,见其岭头夜间闪闪发光,故名“神光岭”。后人又在墓地上建起了宏伟的肉身殿,以护石塔。殿前有81级台阶(寓意地藏活了99岁),庙后一匾额书着地藏誓愿。

为纪念地藏菩萨成道之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九华山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

金乔觉及其弟子究竟属何派,史无记载。一说他属华严宗,一说其属于净土宗一派,但大都认为他应化为地藏菩萨,弘扬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大愿,超越了宗派范围。

唐开元末,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地藏卓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9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600余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