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芜铁路
宁芜线
宁芜线自江苏省南京至安徽省芜湖,全长92千米。是联结皖南至华东、大上海的重要交通干线。(是沿江铁路的一段)
里程表
南京南 - 马鞍山 - 当涂 - 芜湖
南京南 0
马鞍山 45
当涂 63
芜湖 92
宁芜线,起点为沪宁铁路尧化门站(南京东站,国家铁路一等编组站),经中华门(南京南站)至芜湖东站(芜湖东站至芜湖站区间属于淮南线和皖赣线),由上海铁路局南京铁路分局管辖,全长121.05千米。1958年,修复了中华门至尧化门间的联络线,宁芜线全线贯通。
宁芜线,源于江南铁路,1906年开工修建芜湖至宣城段;宁芜段自1933年7月从芜湖破土动工,1935年4月修成中华门至孙家埠175公里线路,耗时不足两年,建设速度之快为旧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罕见。其后又扩展修筑中华门至尧化门段,与沪宁铁路接轨。至此,江南铁路全线告竣。其建筑成本十分低廉,每公里造价仅三万元,创铁路建筑业低成本纪录。
抗日战争时期,江南铁路局被日军占领,仅中华门到芜湖维持通车,并与南京市内的铁路(俗称“小火车”,详情见《南京铁路史话——小火车篇》)合称为南宁线,线路、桥梁、设备均遭受破坏,元气大伤。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扩大内战抢修津浦铁路,于1946年拆除了江南铁路。1948年再度辅轨营业,但已无往日的繁华景象。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华门至芜湖的铁路收归国有,改称宁芜线。
随着铜九线、芜铜线、皖赣线、宣杭线以及芜湖长江大桥的相继建成,以及宁安城际铁路的开工,京福高速铁路的规划,今天的宁芜铁路已成为南京通往华南的便捷通道,芜湖也因此逐步成为皖东南的交通重镇,其在中国铁路网中的地位亦非昔日可比。
据南京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宁芜铁路的改线起点可能从沧波们开始,随后走玄武、白下,这一带都要改线。宁芜铁路改线之后将整体“搬到”了绕城公路的外面。根据规划,宁芜铁路改线后将进入地下隧道,从南京南站北面沿绕城公路行进,至古雄车站出地面,接既有线。而在建的宁安城际铁路则从高铁南京南站出发,从宁芜既有铁路南面修筑。届时宁芜铁路长约6公里的城中路段将不再跑火车,沿线居民将告别困扰已久的噪音污染之苦。
历史沿革:
宁芜线
起自南京中华门,经慈湖、马鞍山、采石、当涂、湾里、化鱼山至芜湖西站(原芜湖站),全长113.3公里,市境(塔桥至芜湖西站)16.6公里。
宁芜铁路,源于芜乍线。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月,民国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发起组织商办中国铁路公司,后改称商办芜乍轻便铁路公司,筹建芜湖至浙江乍浦的芜乍铁路,全长300公里。此线原为孙中山建设东方大港实业计划之部分,后铁道部决定改建京粤干线,由南京起,经芜湖、孙家埠、贵溪、南昌、永安、龙岩达粤境。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二十七日,铁路部批准,改商办中国铁路公司为商办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铁路公司)。同年七月筹款80万元,兴建芜湖至孙家埠段86公里(其中:芜湖至湾址32公里,系用原芜广路的铁路路基,付铁道部价款36万元),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二十五日竣工通车。同年三月二十七日,南京至芜湖段开始测量,八月五日征地,二十四日土方工程动工,十二月一日铺轨,开始采用每码35磅窄轨,后用每码56~60磅旧轨(购自美国钢轨公司);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十九日试运行,接通至孙家埠。五月十五日,正式运营。时称南京至芜湖段为江南铁路“京芜段”。共有机车11台,客车11辆,货车240辆。为扩大营运,江南铁路公司于同年八月中旬和京沪局合修中华门至尧化门联接线22公里,翌年二月底竣工,四月一日与京沪线在光华门联轨,始通上海,芜湖间的直达车。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日军入侵,全线为华中铁道株式会社霸占8年。抗战胜利后,商办江南铁路公司派员接收。由于全线遭受破坏,芜湖至孙家埠段轨、枕(木)全无,车站毁于兵火。桥函仅存残迹,唯京芜段勉强通车,于是决定整修京芜线。运营两月,民国政府又借用江南铁路100公里的钢轨、枕木,用于抢修津浦、陇海铁路。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由中国交通银行借美金80万元,从美国购进每码70磅的新轨9630吨、钢皮车10辆;七月十二日开始钉道,八月二十七日复轨完毕,九月一日恢复通车。1949年芜湖、南京相继解放,江南铁路京芜线改称宁芜线。
1959年,上海铁路局按二级干线标准改造宁芜线。设计范围自中华门站起至湾里车站(注:马鞍山至向山干线的改造略),3月1日开始测量线路,4月定测,6月25日动工,翌年底,完成了中华门、西善桥、当涂等7个车站的扩建和延长股道工程及石渣线1处,投资68.22万元。1963年,始换道岔3721为P43(1970年贯通),1972年又换P43为P50(1981年贯通)。1965年初,宁芜线各站改为电气路签闭塞,1977年,又改为64D型继电半自动闭塞,结束了过去路标、路签闭塞。1972年始换钢轨P43为P50,1986年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