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母鱼科

狗母鱼科
Synodontidae
分类:仙女鱼目
种类:全世界共有5属55种,台湾现有4属18种
生态:底栖,卵生,肉食
狗母鱼科,灯笼鱼总目仙鱼目的一科。体延长,前部呈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吻前端稍尖,似三角形。口大而极宽,上颌末端延伸至眼后方,上颌之全部边缘均由纤长之前主上颌骨所构成;主上颌骨退化。齿发达,在上下颌、颚骨及舌面多呈刷毛状,亦具有一些较大之犬齿,通常能被倒伏。体被圆鳞或部份被鳞;具侧线。背鳍位体中部,具 9-14软条,后方具脂鳍;臀鳍为 8-16软条;腹鳍有8或9软条,位背鳍起点之略前方;胸鳍小,高位;具脂鳍;尾鳍深叉;各鳍皆无硬棘。全世界计有3亚科,分别为狗母鱼亚科 (Synodontinae)2属34种、镰齿鱼亚科(Harpadontinae)2属19种及深海狗母鱼亚科(Bathysaurinae)1属2种(Nelson, 1994)。为砂地上的主要底栖肉食性鱼种,但有时亦会在礁砂混合区生活;栖息深度由沿岸浅海域至深达4500公尺的深水域。某些鱼种之体表花纹在砂地上是很好的伪装,常在砂地上停滞不动或将身体埋入砂中,仅露出眼睛,伺机捕食水层中之小鱼或甲壳类。大部份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少数则为全球分布。
狗母鱼科鱼类的英文俗名叫做「蜥蜴鱼」,由此可知,这是一类长得有点像爬虫类的鱼。它们通常吻部稍尖、近三角形;口裂大,口中(甚至连舌头上)布满毛刷状、可以倒伏的牙齿。修长的的身体一般呈圆筒状,背鳍在身体中央,後方有脂鳍,腹鳍则在背鳍起点的略前方,胸鳍小,尾鳍分叉,各鳍都没有硬棘。大头花杆狗母则是目前在台湾珊瑚礁区外缘的沙泥地上,偶尔可以见到的一种狗母鱼,主要特征是,在淡黄的体侧上具有数列淡蓝色的纵纹。
狗母鱼科鱼类的卵因为在卵膜上具有独特的网状构造,因此是少数可以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辨认的浮性鱼卵。它的大小约1毫米,胚体没有油球。受精卵孵化後的仔鱼形态也很特别,不但细长、透明、没有鳞片,而且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肠道,由胸鳍至肛门间有一列深黑色的半圆形色素斑,很容易辨别,但这些色素斑的功能目前仍不详。
狗母鱼的英文俗称「蜥蜴鱼」除了源自外型的联想外,也因为它平时栖息在沙泥地上时,不但体色可模拟环境的色泽,而且会抬起头部,以腹鳍支撑身体,姿态极似蜥蜴之故。狗母鱼也会将全身埋在沙泥地中,只露出眼睛和口部,伺机窜起、吞食游经的小鱼或甲壳类小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