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一线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头条写作的“三点一线法”

如何写出精彩的头条新闻,是许多新老记者关心的问题。梁衡结合自己在“没有新闻的角落”屡屡写出头条新闻的经验,总结出头条写作的“三点一线法”。他说——打靶时有一个术语:三点一线,眼睛从标尺缺口里看出去,缺口对准星,准星对目标,三点连一线,这时扣动扳机,就能击中目标。记者的上稿率也就是他对目标的命中率,要提高命中率也有个“三点一线”,这就是:中央精神、受众热点和事实。一般来说,只要你采访的事实是中央所提倡的,又是受众所关心的,你这篇稿子就基本命中了。

梁衡认为,中央精神、受众热点和事实,一定要三点结合成一线,这才是真正的头条好新闻。

当你采写的事实,虽与上面精神连线,但不是民众最急切关心的事实时,就是生硬的图解。我们常看到一些稿子,如上面说廉政,下面就找廉政的例子;上面说抓思想工作,就找思想工作的例子,但这可能并不是群众当时所最关心的问题。这叫两点一线的新闻,眼睛向上,只顾和上面挂钩。这种新闻在我们过去的报纸上是司空见惯,有“假”、“大”、“空”的毛病。

当群众所想的事已经发生,但上面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这事实可能引不起上面的注意,发不出稿去。但是如果一旦发出去,就会引起大的轰动,或者反过来影响上面的新政策,新闻史也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

当上面精神与群众的关注点正好一致,发生共振,我们采写的事实正好在这个共振点上时,这时的新闻就不是两点一线,而是三点一线了。

一般来说,坐在编辑部里的记者,很容易写事实与上面精神两点一线的新闻;业余通讯员很容易写事实和受众热点两点一线的新闻;而经常跑基层的记者则要掌握好三点一线,将中央精神、受众热点和事实很好地结合。而这事实必须是新鲜的,能说明上面的精神,能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能给人新启发。

梁衡提出“三点一线法”时,还是一个活跃在采访第一线的30多岁的青年记者,20年后,已是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梁衡谈及这一公式时,反复强调——

“三点一线法”是我1982年在基层当记者时总结出的方法。这里有几个要点:1.坚持唯物论,新闻必须是事实;2.坚持辩证法,这个事实必须是在全局中有积极作用,要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3.坚持群众观点,即受众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主体,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的新闻必须体现群众的意愿。

报纸的头条,特别是党报的头条担负着导向舆论,稳定社会、推动发展的任务。“三点一线”比较准确简明地体现了头条新闻的性质和功能,在具体操作运用上也好把握。多年来许多记者、通讯员一直记着并在使用这个公式。

显然,与传统理论相比,梁衡的新闻写作理论生动活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却更实用,更具操作性,更得其中精要。因为它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它来自活生生的新闻实践,真正是一朵鲜艳的创新之花,充满着勃勃生机。

================================

策划新闻第一冲击波

---晚报、生活报、时报2月份头条之分析

为什么比较头条呢?为什么选在2月份呢?

如果说头版是报纸的脸,那么头条就是它的眼。我们看报纸,一般都是先看头条,在这“眼”与眼的交流中,头条选得如何做得如何,左右着读者对整张报纸的印象。现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注意力经济,也叫眼球经济,就能说明这个道理。

去年年底,晚报、生活报和时报都酝酿扩版和改革,以期在新世纪的新闻大战中赢得主动。那么,晚报、生活报和时报有什么变化和动作呢?与之相比生活报优劣势何在?我试图收集信息并作一比较。1月份跨了春节,2月份比较有说服力,所以我对三报的头条做了数据统计。

整个2月份,晚报时报28张报纸,生活报24张。生活报头条新华社稿件4条,策划稿件8条,其它12条;晚报头条新华社稿件9条,策划稿件3条,其它16条;时报头条新华社稿件2条,策划稿件7条,其它19条。从中可以看出,晚报头条采用新华社稿件较多,生活报和时报策划稿件较多。2月份新闻热点代币券(卡)禁用、“三孔”文物被洗、两会、三菱帕杰罗问题、B股、国家重奖科学家等。

综合看来,三报头条都注重生活化,操作上都强化了策划手段。风格大致可以概括为:晚报偏重高度,不怕“硬”,比较权威;生活报偏重生活化,追求可读性;时报2月份前期锋芒初露,头条选择有突破,值得关注,但后期又陷于文山会海,有点可惜。

先谈时报。时报2月份之初,有三个头条稿子很有特色:1日的《八大商场春节销售突破3亿元大关》,此稿当天是独家新闻,对省城春节商场销售的情况最早做了报道;2日的《离最后期限不足一月 代币券(卡)成为‘末路狂花’》,此稿不仅是当天的独家新闻,而且紧扣住了当前热点,因为中央早已下令,要求在2月28日以后代币券(卡)全部作废,代币券怎么啦以及怎么花成为人们一时关注的焦点,可以说,谁做了代币券的稿子,谁就抓住了读者;5日的《聚焦‘三孔’被洗真相》做得非常足,派几名记者到曲阜现场采访,突出就在眼前的新闻事件,值得强调的是,时报在篇幅上给这样的重磅头条以超常规的篇幅,三孔和代币券稿都在1版头条位置占了半版,然后下转2版又占了半版,篇幅非常大,可谓不惜重金,让读者一次过把瘾。

关于晚报,概括起来讲是承袭之中求变化。有着十几年的办报积累和沉淀,或许没有必要大起大伏,但晚报求变的思路仍然跃于纸上。有两个策划性头条说明了这一点:笔走蛇年话消费栏目中的《城市出现‘供房一族’ 房产进入‘零售时代’》和《‘苦恼的的哥’要昧三万巨款》,其目的在于贴近生活抓住读者。从2月份看来,晚报头条采用的新华社稿件和行业稿件在三报中仍是最高的,这一点可能是见仁见智。这样做,或许不如一个活泼的稿子有可读性,但可读性的稿子往往不如新华社的稿子有高度,许多读者看不到大众日报等党报,一些国家大政等往往喜欢从晚报中获得,报纸也体现出了主流意识。我觉得,晚报的一些行业工作性和会议性的报道是值得玩味的,如《‘定单农业’引领‘买菜革命’》、《‘十五’省城建成什么样》等稿子,晚报都做了头条。这类的稿子不是哗众取宠,它试图把每一个层面的有高度的有社会意义的信息传达给读者,报纸显得大气,也让这一层面的读者买账。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多了,也就有了广泛的读者基础。总的说来,晚报的头条可读性并不是最高的。这也与各个方面对她的要求有关。但报纸非有“抓人”的新闻不可,晚报2月后期推出的倒头条新闻就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

而对于生活报,追求生活化服务性已成为风格,而且注重策划塑造自己的品牌已明显成为努力方向。像《扫雪令:令箭何以成鸡毛》、《广场大屏缘何还不亮》等等,都关及市民,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都市报的特色。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以包装和推出生活报热线为重点,进行了一系列策划。其中,《十大热点 民心可鉴》稿子评价颇高,既反映了市民心声,对报纸自身的宣传也达到了预期目的。

从2月份头条的比较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报纸新闻需要策划,头条更应该突出策划。也有些观点是现在新闻资源共享,很难出新出彩,但是我觉得只要认真策划了,新闻就有了个性,就有了冲击力。生活报“两会”报道,分“两会直通热线”、“两会在线.对话”、“两会漫画”等等,自始至终有一根红线牵系。这样可以进入记者有的写编辑有的编读者有的看的良性循环。

新闻策划又可分为采和编两个阶段的策划,作为新闻采访一面,一定要力所能及地抢发独家新闻,时报当时的《离最后期限不足一月 代币券(卡)成为‘末路狂花’》一稿,就反响很大,从中可以看出是预见性的策划。而作为编辑加工的一面,如何策划出个性也很重要。像新华社国家重奖有贡献的科学家一稿,可谓日常少见的集可读性政治性社会性于一体的好题材,三报都做了头条,仅从题目就可看出个性的差异:生活报为“江主席签署并颁发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两科学家分获500万巨奖(主题)”,晚报为“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吴文俊袁隆平分获奖金500万(主题)”,时报为“党和国家重奖科技精英 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吴文俊袁隆平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奖金500万”。这三个题目,生活报和晚报处理得好一些,又简洁又抓住了新闻亮点。在报道上,晚报用新闻背景形式解释了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人物资料形式对两位科学家做了介绍,又翔实又大气。生活报的形式比较成功,头条后导读加框,并且加大字号,清楚醒目,体现出临场的策划。

比较头条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头条须强化,遇到好题材,要做足,不惜篇幅。像时报“三孔”一稿,将近一个版的现场报道,就显得很必要,并不觉得信息量小。让该做大的题材在版面上丰厚起来,该小的就要简约,这样不仅报纸有了拳头产品,而且记者也解放了生产力。因为每个都不大不小的,记者每天都为找线索忙活,编辑版面语言也少变化。同时,适时做大也符合报纸扩版后的要求和特色。

此外,报纸头条应少上思考性和真情性的稿件,让读者一看就看到信息。假如报纸的第一篇就是做思考状的稿子,让读者感到累,阅读起来不舒畅,不符合阅读习惯;煽情性的稿子也是,一上来就催人掉眼泪,一些报纸在最初阶段喜欢选择这条路子,但在进入成熟阶段后就值得商榷了。贴近市民生活的经济报道该多上头条,像代币券集中消费时有的商家不是货不全就是卖存货现象,就可上头条,还有像空调降价、超市竞争等题材,只要角度巧一点,分析中肯一点,是完全可以上头条的,读者也会喜欢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