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俊
作家汉族,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理学学士。河南大学毕业后参军,曾在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电子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工作。大校军衔。公务之余研究国际政治问题。出版有《朝鲜战争演义》、《冷战后的首脑们》、《新世纪政坛女杰》、《权坛角力》、《巅峰逐鹿》、《权力赢家》等专著。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王志俊男,山西平遥人,中共党员。山西大学设计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媒体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山西委员会理事,山西省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设计师协会(香港)会员。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
在教学中注重注重 “创新和功能”,提出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与“跨学科”教学模式,结合国际设计教育改革思想和国内先进经验,逐步融合和改进了设计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几年来指导学生在历届国内外学生设计大赛中获奖一百多人次,其中国际大赛近40项。
作品参展及奖项包括:
1997年“首届华人平面设计大奖赛”、“97中国艺术大展-当代艺术设计展”。 1999年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国际青年电脑美术“惠普奖”大赛优秀作品;参加“首都50周年庆典” 山西省彩车总体设计一等奖,荣立三等功;北京举办“一半一半”设计展;《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文化艺术展区”获优秀设计制作奖。2000年荣获香港“设计2000”优异奖、获山西大学“校青年科研基金”。2001年作品入选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2年第二届华人设计大赛、中国广告&设计艺术大展优秀奖。2003年论文《实验·视觉·设计》载《包装与设计》第1期。作品先后在《美术》、《艺术与设计》、《中国设计年鉴》、《文艺研究》、《装饰》等杂志发表。2004全国环境保护公益广告大赛优秀奖、北京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优秀奖、海报入选第二届韩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全国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优秀作品指导奖。2005年作品入选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6年获山西省室内装饰行业培育人才园丁奖、山西省室内装饰行业十年回顾展工装类二等奖、山西省室内装饰行业十年回顾展工装类餐厅特色奖、获山西大学“人文社科基金”。2007作品入选“4th BLOCK”乌克兰国际环保海报三年展,入围乌克兰国际招贴与电脑动画竞赛,编著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材《图形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生获奖:
指导学生在历届国内外学生设计大赛中获奖一百多人次,其中国际大赛近40项。主要有: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入围奖 1件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金奖1件、评委特别奖1件、入围奖 5件;香港媒介平面设计大赏优异奖2件、入围奖 2件;第二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入围奖2件;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白金创意大赛入围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白金创意大赛优秀奖1件、入围奖4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白金创意大赛金奖1件、银奖3件、铜奖 2件、优秀奖1件、入围奖3件;第十一届台湾时报广告金犊奖入围奖 5件;第十二届台湾时报广告金犊奖大陆金奖 1件、入围奖17件;第4届法国肖蒙国际海报节学生组优秀奖1件;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白金创意大赛银奖1件、铜奖1件、优秀奖2件、评审奖1件、入选奖10件。
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男,湖北孝感人,1971年10月出生,大专毕业,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2000年来深。作为公司主要的人事干部,每年组织员工对深圳孤儿院、深圳市老人福利院进行捐助、送温暖活动,累计捐赠达20余万人民币。2006年水灾、2008年四川地震,在公司分别组织举办了“情系灾区、奉献爱心”的募捐活动,受到福田区政府的表彰
历史人物(劳模)山西省晋城县史村人。1913年出生。7岁时,他就到地主家里放牛种地,累死累活,仍然不能填饱肚子,还要挨打受骂。1922年到1924年在当地上过3年小学,1925年开始到村子附近的土炉上拾铁。后来,先后到私人的织布坊学过织布、到炉上做过工。1941年,王志俊到沁水县抗日区政府当织布工人。1945年,到太岳行署的一家工厂当了炼铁工人。之后,又先后到阳城县生产合作社、晋城生产合作社当过炼铁工人,到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厅铁业局实验厂、阳泉铁厂、平定铁厂进行实验,还到唐山钢厂实习炼钢技术。1954年4月,王志俊调到故县炼钢试验组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到故县铁厂工作后,王志俊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身边的年轻人:“过去,地主、资本家不把穷人当人看,现在解放了,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工厂,多幸福呀。”他还激动地说:“工厂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亲父母,我要把自己这把老骨头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王志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当时厂里受人尊重的“八大英雄”之一。
1958年,故县铁厂要建设一座土平炉炼钢,这一任务交给了王志俊。王志俊是一个炼铁工,虽说也实习过炼钢技术,但他连土平炉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更不用说建设一个土平炉了。但是王志俊没有推脱,而是一头扎进了试验当中。他大胆设想,四处请教,边琢磨边修炉,边试验边改进,可是一连两三次试验都失败了,着急的王志俊干脆住在了工地上,继续进行试验。一连七、八天,王志俊连眼都没有合一下,眼睛熬红了,脸也肿了,但他说:“土平炉出不了钢,我绝不休息。”他一边找书籍参考,一边自己琢磨修改,经过艰苦的努力,炉子终于建成并出了钢。王志俊在大家的欢呼声和掌声中被一群年轻人抛到了空中。第一座土平炉建成后,在他的指导下,又先后建成了一些土平炉,并且都出了钢,使长钢当时的钢产量两次超过了太钢。由于王志俊的干劲和热情,大家都管他叫炼钢车间的“老黄忠”。
王志俊始终将炼钢生产挂在心上,有什么难题解决不了他几天都睡不着觉,直到想办法解决了问题为止。有一次,他发现钢水包用木材烘烤用时过长,不能满足转炉出钢需要,他与车间领导及同事们多次进行研究后,决定学习太钢的方法,用煤气进行烤包。经过多次试验后,取得了成功,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木材,同时烘烤时间由原来的12个小时缩短到4个小时,钢水包的温度也由原来的200多度提高到600度至800度,保证了浇铸温度,促进了转炉生产。
1960年,生产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钢产量的上升。党总支召开会议,号召大家深入生产一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王志俊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刻申请到生产小组去查找问题。技术员们在他的带领下纷纷站了出来,组成了一个以王志俊为首的指导队,深入到一线解决生产难题。王志俊在现场六、七天,几乎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没有好好睡过一夜觉,直到他发高烧头晕才被人送回了家。但他的心里仍放不下正在攻克的生产难题,病情稍微好转,就又赶回了生产工地,与大家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在多年的工作中,王志俊不仅解决了许多生产技术难题,还亲手带出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徒弟。当时,炼钢工的工作条件很艰苦,一些新来的年轻人受不了苦要求调走,影响了整个队伍的干劲和稳定。王志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到工人宿舍里看望他们,鼓励大家,让大家安心工作,共同建设新中国。还给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的各种苦难经历,让他们珍惜新社会的美好生活。王志俊对年轻人既教技术又交心,使他们的思想和技术都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