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采茶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阳新采茶戏

戏曲剧种。

是黄梅采茶戏传入湖北阳新后,与当地花灯戏相结合,约于清道光年间演变形成。与江西武宁、瑞昌的采茶戏互有影响,后吸收了汉剧的剧目和表演。唱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四大主腔,还有多种小调。解放前只有半职性的“呼拢班”,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剧团,对声腔、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

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

在“花灯戏”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中,黄梅戏和汉剧的传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给予阳新采茶戏很多影响,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它已成为独具风格、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剧目多达一百多个,还涌现出如李盛满、徐世怀、陈新岩等名演员。

阳新采茶戏音乐由正腔、彩调、击乐构成,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可塑性大,板式变化多,表现力强。彩调节奏明快,包括民歌、灯歌、田歌以及从说唱音乐中吸收过来的道情。

采茶戏的演唱形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