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行
【简介】
如今的莲子行表演者大多换成了老年人,不再是父辈口中的少男少女莲子行,但看着莲子行头,左手持铜钿鞭,右手握刹啦啦签,用地道的天台方言发音领唱,依然还有叫好声和鼓掌声。这朵入选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民俗奇葩,以独特的说、唱、演表现形式,传承了民间艺术风骨,源于民、唱于民、乐于民。
【传说】
迎神赛会,不缺莲子行.过去,每逢迎神赛会,两行少男少女边唱边舞的队伍总是特别突出,每节歌都以“荷花啷呀啊”作结,因此称作“莲子行”。
莲子行流传于天台城关、白鹤、平桥、街头等地。远在清光绪年间即已相当盛行。过去,每逢元宵灯会、庙会、迎神、送水等重大活动时都有莲子行表演。清代的莲子行皆由十四、五岁的男少年表演,后来出现女子表演的女队,由男子表演的则称男队。至民国后期,多由女队表演。
平桥伍佰村的莲子行较多的保存了原始风味。据说,是伍佰村的张氏祖先根据八仙传说,创制了由八人组成的莲子行形式。后来慢慢流传下来,人数也有了改变。一般来说,莲子行由16-20余名少女或少男组成,无论男班、女班都是经过挑选,各个形貌俊俏、长短适中、擅长唱歌。表演时,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列由一位“莲子行头”率领。莲子行头善于应变、色艺双全,左手持铜钿鞭(板长1尺,板宽一寸,上方有三个小洞,串有数只铜钱),右手握刹啦啦签(又称“竹尺剑”,即带齿的小竹剑,长1尺,宽一寸),发音领唱。莲子行尾(队员)手拿小竹板和串儿(又称“七姐妹”,长5寸,每格串有铜钱一只),接唱应声。歌声伴随着行进的步伐,莲子行头的铜钿鞭与行尾的串儿,以相同的节奏,发出“刹啦啦啦”的响声,此起彼伏,声情并茂。
每逢有重大活动需要莲子行表演时,各村便挑本村少年组成莲子行班,请师傅教唱。待表演结果,莲子行班即解散,下次活动,则另行再行组织训练。表演期间,各村的莲子行班竭尽所能,力争上游,被公认优胜的莲子行班在群众中广为称颂,村民们亦以此为荣。
莲子行的服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今的莲子行多穿传统的艳丽服装,大多是上红下绿的大襟面衫,十分喜庆。但据八九十的老人们回忆,解放前,莲子行头都是头套草帽,脚穿草鞋,打扮成乞丐模样,上街表演的。这一习俗的改变,究竟是为何已经不得而知了,民俗专家猜想跟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诗歌】
融说、唱、演为一体
淡淡胭脂画牡丹,
百客人前开口难,
四周都是高师父,
细听奴们说一番。
……
唱一阵来又一阵,天台还有八大景;
清溪落雁有名声,赤城栖霞有仙音;
螺溪钓艇黑沉沉,双涧回澜在国清;
这是褚定济先生搜集的,流行于天台县桐柏山的百丈莲子行,中间唱的是天台山八大景。据天台县文化馆办公室副主任庞民介绍,天台莲子行的唱词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庙会期间在神庙前演唱的固定曲目,如平桥三义庙庙会的《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古城会》、《华容道》、《单刀赴会》等,内容一般改编自历史演义或民间传说;另一种是重大活动时沿街演唱的唱词,由莲子行头结合当时的情境随编随唱,见什么唱什么,行话称“憧”。沿街的每一片店铺,店铺中的每一种货物都是莲子行咏唱的对象,以咏唱的品种齐全,想象奇特、语句诙谐取胜。比如,有时由于表演出色,观众围住不放,她们就会用唱词要求放行,如求雨回来路上被围,她们唱到:
两旁众兄勿用团团围住闹盈盈,
且听奴家说分明:山又高,路又远,
今日日子又来短,奴们要送龙王回庙转。
没有功夫再陪伴,要求众兄放我去。
日后相见再相叙。
这种情况下,一般围观群众都会让出一条路来。莲子行便唱着“小伙计,慢慢走,慢慢行,大哥姐姐放我上路行”的词继续前行。
此外,莲子行的必唱曲目就是《十二月歌》,从正月起逐月唱下去,都是描写月令和吉祥祝福的内容。表演时主要由莲子行头领唱,唱词一般用七言,也有用九言、十一言等。每节唱词分为四句,前二句称为下句,后接四段和句,讲究对偶和压韵。莲子行尾在其间插入衬句,衬句中多用具有代表性的衬词,如“刹啦啦啦啦啦”和“哎,荷花花儿开,暧得儿家中一朵鲜荷花开”等。莲子行曲调简单,莲子行头常以一种曲调反复循环演唱。乐句短小、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其间以小竹板、串儿、铜钿鞭打出节拍,增强节奏感。据记载,原来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二种,还有少数用板胡演奏,开场和演唱间隙还用锣鼓吸引观众,现在一般不再使用这些乐器。莲子行的曲调如今已入选《中国民间音乐集成》。
几代人情结
莲子行第一次汇编成册,载入《台州风俗》一本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它的整理人是原天台文化局副局长曹志天。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曹老,跟他提起莲子行,他便兴冲冲地去书房找来许多本记载莲子行的书。
“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起过莲子行。自己也看过,而且儿时的印象特别深。”曹老说,印象最深的是5岁那年,去水南的姨妈家玩,正好碰上村子里的取水盛会,那里面最好看的表演就是莲子行。“后来,我被分在县文化馆工作,一开始是写剧本的,后来自己喜欢民俗的东西,便开始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上世纪70年代的县文化馆,还是老房子,文化馆里有个小剧场,小剧场门口有些石板凳,每天都有很多老年人在这里聊天、唱曲、说事,据说那是天台老人协会的发源地。那时的曹老是文化馆的壮年骨干,为了搜集一些民俗的资料,也经常在石板凳上和老人们聊天。某天,老人们便聊起了莲子行。那时起,曹老便开始搜集莲子行方面的资料。“我们馆里还曾排过一出莲子行的表演参加市里的演出,演员都是当时县里各单位最漂亮的姑娘。这表演花了大家好多时间,所以印象特别深。”
【发展】
如今,为了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开展农村文化俱乐部活动。三年前,天台县文化馆便开始全面的深入各乡各地,搜集关于莲子行的曲目、服装、队形,以及流传时间,馆里上上下下的人,都对莲子行有了特殊的情结。据说,该馆计划2007年为莲子行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