鹯阴古渡口
鹯阴古渡口
鹯阴古渡口位于今平川区境内的黄河湾中村,东距鹯阴县古城10公里,处红山峡上口。
“鹯阴”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西羌传》:“赵冲复追叛羌到建威鹯阴河。”李贤注《续汉书》中“建威”作“武威”,“鹯阴,县名,属安定郡。”
史书记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扰内,多由此进入内地。西岸有多处以军事名称命名的村名地名,约六十多里处有一村庄名西番窑,遗窑上下数层,颇似军事堡垒,疑为西域少数民族驻兵之地。
又《三国志·张既传》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凉州(今武威)卢水胡(匈奴一支)起兵河西。曹丕命京兆尹张既为凉州刺史讨伐。张既到金城(今兰州)后,扬言因无渡口设施,欲往下游三百里处渡河。卢水胡闻讯后即陈重兵于鹯阴古渡西岸阻之,张既强渡黄河攻之。足见鹯阴古渡口当年在这一段黄河上的军事战略位置。
西夏神宗光定十二年(1222年)在此建索桥,在桥头修迭烈逊堡(西夏时,此地称“迭烈逊”)驻兵。据载,此处曾数造索桥。现今西面塔儿山峭壁上“香炉台”处有一宽约三尺、长约五尺的石坑,疑为当年建索桥的桥桩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迭烈逊设巡检司戍防,“建置船只索桥,通凉庄路”。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五月,陕西布政司为迭烈逊巡检司“造船八艘,每艘十一人持之”。同年,复开平凉府开城县(在今固原南)迭烈逊道路时记载:“昔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河西诸卫,均经六盘山蝎蛰岭,山涧陡绝,人力艰难。开城县旧有路经迭烈逊渡黄河,直抵甘州诸卫,可近五百余里。”由此可知,这条经迭烈逊渡口达河西的丝绸之路,不但古已有之,而且是一条较为平坦的捷径。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立陕西靖虏卫(今靖远县),隶迭烈逊巡检司”。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午),撤迭烈逊巡检司设于打拉池。明神宗万历年间,又“因巡司故址筑堡摘兵戍守”。此地之所以成为历朝历代不弃不舍、经久不衰的古渡口,且战略地位如此重要,与河西岸这条较为平缓便捷的天然古道有关系。数千年间,实难说清在此丝路古道上,有多少负载珍稀物品、军民物资的车马日夜往来。而为争夺黄河两岸广袤的土地,占据这要津要塞,又有多少人连年鏖战,血染黄沙。
鹯阴渡口作为重要渡口,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民国26年(1937年),兰宁公路在此地设安宁渡口,置四艘单车渡船,后又增加一艘单车、两艘双车渡船。与以往渡河工具羊皮筏和木船相比,虽先进了许多,但仍为人力掌舵。民国36年(1947年)春,国民政府交通部管理局第七运输处派人从重庆兴华机器造船厂招标,请匠人赴兰造船,造出四艘机器拖轮。从此,安宁渡口用机器船代替了人力掌舵,进入现代机器轮渡时期。
解放初,国家在黄湾中村设立了水文观测站。水文站开始用羊皮筏,后用木制扯船,来往于车道沟口的黄河两岸,日夜观测记录着黄河的流量和泥沙含量,为国家的水文、为黄河中下游的工农业发展做着贡献。20世纪80年代前后,水文站又改用铁制扯船,且塔儿山下的香炉台上建有自动观测设备,河东岸建有观测控制工作室。这条古渡始终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作用。
鹯阴渡口至今仍肩负着输运物资商旅的重任,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