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五中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郑州市第五中学

郑州五中始建于1938年,是郑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完全中学。占地面积80余亩,现有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二千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39人,高级教师38人,中级教师52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1人,市教研室中心指导组成员4人,市兼职教研员1人。为优化教师队伍,学校还在全省范围内选调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现已调入20人)到校任教。

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1、2002、2003、2004、2005年录取率分别为77%、94.2%、92%、90%、91%,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目标,2002、2003、2004年获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获郑州市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从2001年起,建设了面积9200多平方米、功能齐全的综合楼(包含5个实验室、3各计算机教室、3间画室以及可容纳300人同时阅读的阅览室);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可容纳50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每一间教室和实验室都有标准配置的实物投影仪、展台、空调、校园广播以及和教育网百兆互连的Internet网络;新的教学楼(可容纳36个教学班和一个近500平方的排练中心);学生公寓(有空调,可入住600余人)也已投入使用。

校址变迁

1938~1943年,五中的前身难童学校,校址在郑州市二马路原盐业银行仓库内。这是一个废弃的大院,有一座临街的楼房,上作教室,下为办公室,院内的平房,分别为男、女宿舍、伙房等。

1944年,五中的前身圣德中学(难童学校中学部)校址在郑州市西郊碧沙岗冯玉祥筹建的“国民烈士祠”内。碧沙岗陵园东西宽约400多米,南北长约700米,坐南向北,它的北面有三座门,居中者最为高大,为陵园正门,冯玉祥亲笔题写的“碧沙岗”三个大字就在门头上。

烈士祠位于陵园的中心,是一组古建筑群,为二进院落。内有房屋约80多间(带走廊)。这就是圣德中学的校址,解放后郑州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座陵园。

1944年4月18日圣德中学西迁到陕西王堡村,校址设在王堡村的张家大院。张家大院是方圆数十里的首富,是清朝“贡生”的住宅,宅院巨大,内有6、7个院落,房舍200余间,故有“张家大院”之称。圣德中学的校本部就设在这里。院内不仅能安排下大礼堂、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医务室、大小厨房,而且还解决了85%师生员工的住宿问题。学校的主要活动也都集中在这里。

1946年2月,圣德中学从陕西省凤翔县王堡村“张家大院”回到郑州,校址仍在郑州市西郊碧沙岗内。

1948年夏,圣德中学从碧沙岗迁入郑州市菜市街120号(原华美医院今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解放前夕医院许多大夫和牧师离开郑州去了上海,圣德中学迁到医院的南院只有房舍65间,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医务室、教室、女生寝室都挤在这65间的房子内,当时住宿的男生住在临时搭建的大棚里。

1954年,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处印件,将菜市街120号的65间房屋上交。

1954年3月,五中由菜市街120号迁到郑州市第一区南关工人新村267号(今南关街3号)内有345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两座二层灰楼,老师的教研室,男、女生寝室和部分老师寝室都在这两座灰楼里。

学校官方网站 http://www.zz5z.net/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