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营镇
1、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马营镇马营镇地处宝鸡市东南 15 公里 处,南依秦岭,北俯渭水,西起茵香河,东至清水河,总面积 177 平方公里。马营镇历史悠久,相传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遵循太宗李世民“刀枪入库,马牧南山,文治天下,发展生产”的旨意在此牧马扎营,垦荒种粮,繁衍生息,始称马营。
一、基础建设
镇辖 22 个行政村,其中川道村 10 个,山区村 12 个, 总人口 4.25 万人 (其中 农业户 6973 户,人口 2.8 万人 、非农业人口 1.45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镇内川道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面积 25.7 平方公里, 川道区域总人口 3.3 万人 。
交通:西宝南线, 310 国道穿境而过,新修的高新大道、滨河路横贯东西,代马大桥、斗马隧道的建成更将马营与市、县区连为一体。截止目前,全镇公路总里数 6.25 公里 , 镇村道路铺设面积 19 万平方米,累计道路建设总里数 53.2 公里 。
随着市区东扩南移,高新东区建设逐步发展,坐落于高新区东区的马营也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逐步发展壮大。
二、经济发展
2005 年 底全镇 社会总产值 10.96 亿元 , 人均纯收入 3100 元 ,工业总产值 10.47 亿元,农业总产值 5445 万元。
农业:在保持农产品稳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果品、蔬菜、畜牧及水产养殖为主的四大农副产品基地,使粮经比已趋各半。目前全镇 现有耕地 17987 亩 ,其中水浇地 10443 亩, 2005 年全镇 粮食总产量 7389 吨 (其中 小麦播种面积 20020 亩 ,产量 4973 吨, 玉米播种面积 13747 亩 ,产量 2416 吨);现有果园面积 1533 亩,专业菜田 1700 多亩; 畜牧业以猪、牛、羊及家禽养殖为主, 2005 年存栏数分别为:大生畜 653 头,猪 2489 头,羊 885 只,家禽 92.78 万只; 2005 年产量为 75 吨。各村利用本村资源优势也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其中燃灯寺村的特色养殖红鳟鱼、规模发展的无公害菜田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示范。
农业机械化建设发展迅速,全镇现有联合收割机 57 台,大中型拖拉机 170 台,小型拖拉机 276 台,农用三轮运输车 204 台。
工业: 辖区有省部市级企业 3 家, 乡镇企业共 1046 家 ,其中 镇属企业 16 家 (其中挂靠企业 13 家,镇办集体企业 3 家,为马营面粉厂、马营橡胶厂、顺达电子厂)。目前全镇已形成以钛才加工为主,建材、食品加工、服装刺绣、包装材料、金属冶炼等行业并存发展的局面, 2005 年乡镇企业总收入 94155 万元,企业总产值 97780 万元,利税 6874 万元,从业人员达 10908 人 。其中,涌现出了以发展钛材加工、冶炼为主导产业,吸引数十家企业入驻的永清村企业园区和以建材、食品加工、包装材料生产为主的欧亚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冯氏食品有限公司、新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
三、农林水利
水利: 镇内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深度 2.4—— 150 米 ,水质较好,已作为城市水源开发,最大日采量 4.85 吨;在清水河沿岸截流建立 小型水电站 7 座 (分别为:鸡峰山、季家沟、燃灯寺、沙河沟、黄家山、柘沟、洙浴)总装机容量 2075 千瓦, 年发电量 605 万度 。;全镇建有 6 座水库 ,其中小(一)型水库 1 座,小(二)型水库 5 座(分别为鸡山水库、温泉一、二、三库、洙浴水库、范家沟水库) 总库容量 272 万立方米 ,年调节水量 980 万立方米用于农业灌溉。
林业及生态建设: 全镇 国有林地面积为 133765 亩 , 集体林地面积 67425 亩 。全镇涉及的 南山绿化面积为 3665.9 亩 , 退耕还林面积 9475.5 亩 ,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已达 50% ,已建成保护基本农田面积 14170 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 77% , 2003 年马营镇被市环保局确定为生态建设示范镇建设试点。
旅游业: 正在逐步建设中的鸡峰山风景旅游区和龙凤山温泉旅游度假山庄将带动全镇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一些山区村也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发展农业观光游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新的旅游资源正在被不断开发。
四、村组建设
全镇 22 个行政村共 115 个村民小组 , 22 个村委会共有村干部 148 人。全镇共有 党员 1256 人 ,党(总)支部 30 个(其中党总支部 7 个),支部干部 93 人。
2、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马营镇[Ma Yin Zhen]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镇。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65公里。 人口2.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2%。面积58.7平方公里,辖安家、洒大庄、沙楞沟、大滩、马营、三联、菜园、罗家沟、鲍家山、朱家山、双泉堡、和平、马家、王家、阳山15个村委会。清乾隆廿七年(1762年)以前,属河州边外地,道光三年(1823年)改隶西宁府循化厅,民和建县时归民和设马营镇。 1953年改设马营街政府,1954年设马营镇,1958与转导乡、大庄乡合并成立马营公社,1984年复设马营镇。地处湟水水系和黄河水系分水岭的山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油菜、蚕豆等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3、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马营镇,位于通渭县西部,距县城23公里,总耕地面积19.4万亩,共辖35个村民委员会、234个村民小组、8828户,总人口41636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56亩,其中梯田面积8.07万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地势西高东低,沟壑纵横,华家岭、牛营大山绵亘西部,发源于牛营大山主峰蟾姆山(2521米)西侧的牛谷河自西向东,蜿蜒27公里穿境而过,沿河形成较开阔的川台地,土壤以黑垆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蓄水力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多风多雾,无霜期120天左右,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3.3℃,年总日照时数2200-2430小时,属典型的内陆性半干旱半冷凉气候。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低温、霜冻、干旱、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镇区是马陇、马李公路的交汇点,交通便利,通迅发达,人口集中,商贸繁荣,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一、特色产业
马营镇立足于全镇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和气候阴凉,适宜发展草畜产业的相对优势,继续把草畜产业开发作为富民强镇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宣传引导,引进优良籽种,扩大种植规模,草畜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及早规划,强化宣传,确保草畜产业发展规模化。马营镇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马铃薯和草畜产业上,在2007年夏收过后,就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对各村种植示范点进行了总体规划,然后由镇村干部通过算账对比、召开群众会议、组织群众外出参观等措施进行宣传,签订协议,引导群众扩大饲草种植面积,2008年,全镇新增优质牧草2.65万亩。
二是多方筹资,优化品质,确保牧草种植良种化。通过发动群众多方调运红豆草、紫花苜蓿等良种,积极优化牧草品质结构。2008年,通过县畜牧局贴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15万元,引进优质红豆草籽、紫花苜蓿草籽20吨。针对2003年种植红豆草品种老化和已达到生命周期的问题,镇上已对双合、花林等村林地内种草面积全部进行开挖和深松,种植优质红豆草和苜蓿,共调入红豆草籽5吨、苜蓿籽1吨,使全镇牧草品种进一步优化。
三是推广良法,利用土地,推进草畜种植规范化。在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机械深松技术,在双合村投入深松机2台,投入资金4万元,建成机松示范点500亩。2008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达到改良土壤、增加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马营南山万亩梯田带地埂种植优质红豆草、紫花苜蓿1万亩。在整村推进村,将种草列入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共种植优质牧草7500亩。草畜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对保持水土、涵养水份、保护生态、改良土壤起到了显著效果,强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草多—畜多—钱多的良性循环。
通过自查,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推进草畜产业化。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着力在优化品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二是强化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农民,着力在建立基地、扩大规模上下功夫;三是组建协会,建立贮藏、运销、加工体系,延伸链条,着力在健全服务体系、搞好社会化服务上下功夫。
二、地方特色
马营酿皮是马营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马营镇的每条街巷都有卖酿皮子的小馆、小摊,还有推车挑担、串户叫卖的。这种凉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热天里,最受人们欢迎,食用者非常普遍。
酿皮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这样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凉冷后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即可。面粉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酿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看,可凉可热,四季皆宜,深受大众欢迎。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清明一过,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