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玥
梅葆玥(1930—2000),女,1930年9月28日出生。京剧老生。祖籍江苏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第七个子女,是唯一的女儿,生于北京无量大人胡同。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
她自幼天资聪慧,父亲一有戏,总是闹着要一同去剧场。母亲福芝芳的师妹李桂芬是师从刘鸿声唱老生的第一代著名京剧女演员,她发现葆玥性格豪爽,大嗓尤为高亢洪亮,韵味十足,是棵唱老生的好苗子,于是毛遂自荐,从1943年起教葆玥学起了京剧老生。从此葆玥白天读高中,晚上抽空学戏,吊嗓练功,春去冬来,从不间断。
1946年首次与其弟梅葆玖在上海皇后大戏院登台演出《四郎探母》。言慧珠、姜妙香等为提携新人而参演,首演即获得成功。那时葆玥16岁,葆玖才12岁。新中国成立前夕,葆玥考上了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一边加强中外语言文学的学习,一边继续学习京剧。在这期间她又拜陈秀华为师,学习了许多余派剧目。
1953年夏,葆玥以优异成绩从震旦毕业,从上海分配到北京中国戏曲学校(即现在的中国戏曲学院)任国文教员。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她仍如饥似渴地学习京戏,旁听了许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课程。在这期间,她又拜王少楼为师。在一次新年联欢会上,她以文化教员的身份演出了一折《文昭关》,一曲惊四座,人们发现这位平时文静娟秀的姑娘,台上居然如此老成,真不愧是梅大师的千金,受到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的赞许。至1954年,她被调往中国京剧院,开始了长达45年的演员生涯。
1955年,为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中国京剧院派出一支由优秀青年演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北欧,她也在其中。欧阳予倩先生专为她和江新蓉排练了新剧作《人面桃花》,梅饰小生崔护,边唱、边舞、边书“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演出大获成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增进与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在瑞典演出期间,梅兰芳先生的老朋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亲切会见了她,重温了当年他与梅兰芳先生的友谊。
1956年,中日处于冷战期间,毛主席、周总理决定派梅兰芳以文化大使的身份率中国京剧团访日,葆玥、葆玖也一起随行,受到日本各界热烈欢迎。1958 年,她被调到梅剧团与葆玖一道在父亲身边工作,从此随父亲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走遍了大江南北。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梅兰芳创作出生前最后一出剧目《穆桂英挂帅》,她与葆玖在戏中饰穆桂英的儿女金花和文广,父女三人同唱一台戏,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
她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从不满足、不骄傲,在艺术的海洋中更加奋力地遨游。继拜马连良为师深造表演和身段后,又拜杨宝忠为师,学习杨派的唱念艺术。
1961年,梅兰芳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她与葆玖姐弟俩继承父亲的遗志,挑起了梅剧团的重担,开始了他们之间的长期合作。1964年“戏改”后,男不许演旦、女不许演生,姐弟俩渐渐被打入冷宫。1966年“文革”开始,他们也未逃脱被抄家、批斗、下放劳动、接受“再教育”的厄运,下放到北京天堂河农场劳动。奉调回城后,她只好改行唱老旦。她非常认真地从头学起。在饰演现代戏中的老旦角色时,尽管常让她担任B组演员,尽管常让她在工厂农村演,但她都认真准备,认真地演。在偏僻的农村,她和大家一起背着行李,走几十里山路,一个村一个村地演。她和李世英排演了现代小戏《送货路上》,受到农民观众的喜爱。观众看到这位艺术大师的女儿如此质朴,没有架子,都敬佩不已。
“文革”结束后,传统戏开禁。她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即开始复排了一批传统剧目。她为在“文革”这场浩劫中白白浪费了一个演员14年艺术生命而悲愤不已,她心中被压抑的艺术能量迸发了。她以全部的精力,排演了拿手的《辕门斩子》等一批剧目献给观众。那时她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完《四郎探母》,还要骑自行车、顶着西北风回家,也不觉得累。因为她为观众奉献了自己热爱的艺术。观众也给予了她真诚的掌声。她感到欣慰,更感到满足。她常说这是自己艺术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
那几年中姐弟俩演出活动十分繁忙。在一次各民主党派的联欢会上,农工民主党的负责人邀请她参加农工民主党,她欣然接受,加入了该党,并在党内担任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任职期间,她遵守农工民主党各项政策,积极参政议政。在参加农工民主党中央慰问团前往广西前线慰问时,她顾全大局、不摆架子、不畏艰险,为慰问演出的成功做出了贡献,受到前方将士的赞扬。为此,农工民主党中央特致函北京京剧院,褒奖她在前线的卓越表现。在第十、十一届农工民主党全体代表大会上,她被选为中央委员。还代表农工民主党参加了中国妇女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3年,由梅葆玖、葆玥率领的梅剧团访日。这是梅剧团第四次、“文革”后首次访日,为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回国后,她与张君秋之女张学敏排演了老舍创作的《新王宝钏》及新编历史剧《三关排宴》,演出达数十场。
京剧女老生多擅长唱文戏,而她在近50岁时偏要尝试排演武老生戏——《战太平》。于是她天天扎着大靠、练甩发、练身段、练武打。膝关节受伤了,但丝毫没有削弱她坚定的信念。《战太平》在北京成功的演出后,又在东北各地演出多场,直到北医三院的医生向她发出再演下去伤腿有可能致残的警告才作罢。尽管这样,尽管从此后严重的伤痛一直伴随着她,但她一直为自己近50岁时这一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攀新的艺术高峰的举动而自豪。
1987年她退休了,因为舍不得离开心爱的舞台,心里有着很强的失落感,很少流泪的她流泪了。1993年,她与国内众多一流京剧艺术家组成阵容庞大的京剧团赴台湾演出,其间拜会了陈立夫、蒋纬国、张学良、辜振甫等各界人士,为促进两岸的交流与了解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此后,辜振甫访问大陆期间,特邀葆玥、葆玖陪同看戏、参观。
1997年香港回归,她应邀参加了内地京剧团赴港贺演。1998年南方遭遇特大水灾,葆玥与众多艺术家一起积极参加募捐义演。同时她个人积极为灾区人民捐款以示爱心。1998年姐弟俩同去意大利和美国考察和讲学。同年10月她在治疗严重的膝伤而动手术的同时,发现患有乳腺癌,在三周内动手术两次。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把病痛放在心上。为了尽快恢复手术后膝关节的功能,她天天围着西单步行数公里,在地铁楼梯上上下下很多回,她希望很快就能穿上厚底靴走上她热爱的舞台。不久,她开始觉得背部疼痛,但并未太在意,只是服用一些止痛药,仍一直坚持参加紧张的排练,准备为庆祝中日建交纪念而赴日演出。
到1999年7月28日晚,她参加赴日节目审查演出后,直接由剧场送至北京友谊医院,经检查发现癌症复发,只好住院治疗。她并未了解自己真正的病情,非常听医生的话,积极配合治疗。因为她相信自己现在住院是为了很快能站立起来再上舞台。但几个月过去了,她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烦躁、焦虑、不安,无奈之下,2000年5月4日,家人告诉了她病情真相。得知病情真相后,她一再问身边的人:我是直接从舞台来到医院的,算不算站完了最后一班岗?
她一辈子很勤奋,老老实实做人,热爱京剧艺术。她为人正直,性格直率,有着很好的人缘,愿意帮助别人,不图回报。虽出身梨园世家,但没有陋习。参加各种演出从不计较名利,只要能为观众演出、不离开舞台,就是最大的快乐。她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有着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于自己演出的剧目,都要很认真地加以整理,使之通顺合理。她的演唱,规范讲究,嗓音苍劲醇厚,底气充沛,扮相俊美儒雅,表演细腻严谨。她的演唱风格,初以高亢洪亮为主,后习余派、杨派,追求韵味的醇厚。至后期,又主要研习孟小冬之唱法,颇有心得。她的《红鬃烈马》、《四郎探母》,将余派老生的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主演的《捉放曹》、《文昭关》、《战太平》、《辕门斩子》等剧目已成为剧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退休后,她的社会活动及公益性演出更多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聘请她担任理事;1998年,北京市文史研究馆聘任她为馆员;梅兰芳基金会聘请她担任理事。她时时以一个老艺术家、民主党派代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日读书看报、关注时事,还为北京京剧院的深化改革积极出谋划策。
2000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