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图书简介】 -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序第一章“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与晚明儒家诗学的文化特质一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二中国古代诗学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三晚明儒学复兴语境与中国诗学思想的融合第二章许学夷生平、交游、思想与诗学活动一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二许学夷的思想与诗学价值取向三许学夷的诗歌、诗学成就与接受现状第三章许学夷诗学思想总论一诗歌双重本体论:情兴与诗体二正变兼得的发展论:主体、理势与时代三接受批评论:既论其“要”、亦得其“偏”其“详”第四章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一许学夷论“诗体”的特征: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二许学夷诗体论所体现的发展论意识与整合文化的意图三许学夷文化整合方法论与诗歌终极理想形态第五章许学夷的元批评与儒家诗学审美化进程一“好远兼爱,通方广恕”的元批评与儒家诗歌批评的现实化二“诗道”走向美学:许学夷对历代诗学思想评判的核心理念三许学夷对诗论家素质的见解:“及乎规矩”与“变化从心”的结合四“识见议论”,“代日益精”:许学夷对儒家诗学价值取向的修正与完善第六章许学夷“破三关”的诗学价值与“正变”之辨的理论意义一“破三关”的理论内涵与诗史意义二“正变”与许学夷的“正变”之辨三许学夷“破三关”和“正变”之辨与诗歌发展观念的初步确立第七章从“感物吟志”说到“情兴”论一“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二“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三“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四“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一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二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三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一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二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三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四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第十章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一“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二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三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四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五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二“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三“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四“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一“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二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三“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四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一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二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三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四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后记

【作者简介】 -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方锡球,著名学者,1962年生,安徽枞阳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文学院在读博士生。2003年被选拔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图书目录】 -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与晚明儒家诗学的文化特质

一 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

二 中国古代诗学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

三 晚明儒学复兴语境与中国诗学思想的融合

第二章 许学夷生平、交游、思想与诗学活动

一 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

二 许学夷的思想与诗学价值取向

三 许学夷的诗歌、诗学成就与接受现状

第三章 许学夷诗学思想总论

一 诗歌双重本体论:情兴与诗体

二 正变兼得的发展论:主体、理势与时代

三 接受批评论:既论其“要”、亦得其“偏”其“详”

第四章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

一 许学夷论“诗体”的特征: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二 许学夷诗体论所体现的发展论意识与整合文化的意图

三 许学夷文化整合方法论与诗歌终极理想形态

第五章 许学夷的元批评与儒家诗学审美化进程

一 “好远兼爱,通方广恕”的元批评与儒家诗歌批评的现实化

二 “诗道”走向美学:许学夷对历代诗学思想评判的核心理念

三 许学夷对诗论家素质的见解:“及乎规矩”与“变化从心”的结合

四 “识见议论”,“代日益精”:许学夷对儒家诗学价值取向的修正与完善

第六章许学夷“破三关”的诗学价值与“正变”之辨的理论意义

一“破三关”的理论内涵与诗史意义

二 “正变”与许学夷的“正变”之辨

三 许学夷“破三关”和“正变”之辨与诗歌发展观念的初步确立

第七章从“感物吟志”说到“情兴”论

一 “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

二 “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

三 “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

四 “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

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

一 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

二 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

三 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

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

一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

二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

三 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

四 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

第十章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

一 “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

二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

三 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

四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

五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

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

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

二 “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

三 “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

四 “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

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

一 “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

二 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

三 “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

四 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

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

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

一 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

二 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

三 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

四 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

后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