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依赖症

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久居城市生活的人们,大都形成了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作风。仔细总结一下他们的生活习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种城市依赖症:手机依赖症、网络依赖症、工作依赖症、整形依赖症、情感依赖症。
城市依赖症的表现“城市依赖症”,光听名称,就能想像出它的“症状”:宁近城一寸,不下乡一丈;宁在城里苦熬,不去乡下领薪;宁在城里漂泊混生,也不到乡村干点实事;宁在城里做“黑人”(无房子、无工作、无户口),也不回原籍寻找出路……这种“病症”早已有之,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宁上小(中)专不考大学;后来出现毕业了还赖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几年则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就不了业就转去考研,或者低工资、零工资就业也不肯转向较小城镇,在城市把自己当文盲跟民工竞岗等等,都是“城市依赖症”的具体表现。
一边是拥挤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职人群,一边是门前冷落的小城镇用人岗位――“城市依赖症”似乎正成为一种病症,侵袭着面对就业难的大学生们。有人分析认为大学生们已经“病态到不能容忍的地步”,甚至有评论指出:“城市依赖症”正在培养“垮掉的一代”。
作为一种就业现象,大学生更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意下到农村,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城市依赖症”,却是大可商榷的。我们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之大是惊人的,人们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同样惊人。如果用年数来表示,也许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来类比,一个也许已经处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另一个却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里。鉴于此,“城市依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并非“不可思议”。需要担忧的不是大学生的就业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乡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所以说,“城市依赖症”只是一个伪问题。
城市依赖症的产生学校教育
新东方美国升学顾问、人称“哈佛爸爸”的高燕定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家们提倡的所谓“快乐”,而是为了就业!读了大学后,变得不切实际地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而不能务实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就业,这样的高等教育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人生目标的追求,看似是与学校教育无关的个人私务,但当它关涉教育目的的现实时,那就是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的“城市依赖症”,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力、学业管理过于宽松、社会实践课程太少都有关系。改革开放后,大量发达国家的专家、客商来华工作,那么大的生活差距一待几年、数十年,却无怨无悔、业绩斐然。一位记者采访援藏的美国青年教师,问她感觉苦不苦,她说:只要行进在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甚至可以忽略的。
家庭影响
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城市依赖,那么这种依赖恐怕早已在人们的思维里根深蒂固。我们常说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是鸡窝里的金凤凰,常说一定要“出去”见见世面,下乡是“体验”生活。因为在我们心中,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选择在城市工作,因为有更优越的工作环境,有更可观的薪金,因为有更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开阔的视野,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更有面子。
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家长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多吃苦,经常回忆自己当年上山下乡经历过多少苦难,却还是尽力给孩子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常听到长辈们语重心长:“不要读了四年大学到头来还是回到农村混,我们家可丢不起这个脸”。城市的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到农村受苦,农村的家长勒紧裤带从牙缝里抠出的血汗钱给孩子做学费,为的就是让孩子远离贫穷。学生们选择留在城市,也有给父母和家庭争光的想法。
城市依赖症的辩论反方
大学生怕物质生活“断奶”
出国留学就不回国,进城读书就不回乡,为了生活放弃事业的人多了,多得成了现象、成为气候时,“垮掉的一代”也就形成了――很不幸,很多大学生正加盟其中。由此可见,“城市依赖症”根本不是依赖城市,而是依赖城市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几年大学读下来,真本事没学多少,吃饭店、穿名牌、用高档都习惯了,肯德基、ktv、网吧离不了了,睡懒觉、夜生活都学会了……小城镇、乡村没有这个条件,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断奶”,他们活不下去的。
正方
只有“自由选择”没有“城市依赖”
作为一种就业现象,大学生更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意下到农村,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城市依赖症”,却是大可商榷的。我们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之大是惊人的,人们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同样惊人。如果用年数来标示,也许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来类比,一个也许已经处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另一个却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里。鉴于此,“城市依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并非“不可思议”。需要担忧的不是大学生的就业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乡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所以说,“城市依赖症”只是一个伪问题。
不要轻言“垮掉的一代”
用“垮掉的一代”这个具有浓烈历史色彩的词组来称呼处于就业困境中的中国大学生,实在是不太负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众多原因中的确有着结构性失业的因素。但是,“结构性失业”的苦果又怎么非得大学生独自来吞呢?简单地引导毕业生走向乡村小镇就能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难题吗?大学生就业难,从更宏观的背景看,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比如非公经济的发育依旧不足,难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比如大学招生数量的非常态“跳跃”,等等。就部分大学生而言,如果专业合适,如果志趣如愿,都是可以考虑选择离开大都市去寻找合适岗位的。而对于坚持留在都市里寻梦的青年,也不必一棍子打死,似乎留在大城市就是贪慕虚荣,留恋富贵,实际情况远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