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承珍
在合浦县石康镇水库旁,一座坟墓的墓碑引得过往人驻足观看,碑上刻着墓中人的生平和众多弟子学生的名字,这座坟墓就是合浦县已故太极名家金承珍先生的英灵栖息地。
说起金承珍其名,很多圈外人士可能不知,因他中年双目失明,多年隅居石康一角,交游不广,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说起当年的石康镇太极拳师金先生,合浦县很多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就会景仰不已。金承珍一生命途坎坷,却能淡泊明志,专研太极功夫,传承太极文化,拳艺精湛,为人慈善,学识很好,深受当地人民的尊重。
一、广州学拳,名师亲授
金承珍生于1912年,系广西合浦县廉州镇金屋村人(今合浦县东坡医院一带),自幼酷爱武术,学过南拳。
1934年考入国立广东省法科学院,在广州接触过太极拳,同年,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被后人称为杨式太极拳集大成者杨澄甫先生应陈济棠之邀,南下广州为部队和公安局教拳。金承珍闻迅,遂起拜师学艺之心,多方奔走请求,然学习班名额已满,无法安排。
后来,杨澄甫感其诚,破例在法科学院再开一个学习班,由金承珍任班长。杨澄甫及其长子杨守中先生亲自到班授拳,金承珍十分珍视名师传艺,学拳非常刻苦认真,受到杨守中的赞扬。
二年后,学拳结业,金承珍学会了杨式太极拳架、推手、器械,已学有所成。
二、人生波折,始志太极
金承珍年轻时志向远大。法科学院毕业后,1936年,他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政治大学法律系。课余练拳不缀。正当他意气风发时,没想天有不测风云,他发现自己看书时视力有问题,经东京帝大医院眼科医生检查,证实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日本和德国医生断言他可能不到40岁就会失明。这意想不到的灾难使金承珍惊呆了,想到自己壮志未酬,而双目失明,将有何为?于是,他匆匆结束学业,1937年回国。
据他后来对弟子说,在归国轮船上,他独倚船栏,面对万倾碧波,想到前途茫茫,万念俱灰,真想一死了之,后转念一想,“天生我才必有用”,虽然不能报效国家,但能把所学的杨式太极拳传播社会,强健民众,也不失为一大善事。
在人生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金承珍把人生定位在太极拳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他冷静下来,头脑清醒了,轻生的念头消失了,海风吹来,胸中顿感开阔许多。金承珍回到广州,其时杨澄甫已逝,他再学于杨守中先生,精练太极剑和推手,功力又有新进展。三年后返故里。
三、面对逆境,顺其自然
1976年粉碎四人帮,举国欢腾,金承珍也赋诗一首“近日有感”抒怀,其中首句“食粥点盐挨”形象概括了他当时的清贫生活。
40岁后,正如日本医生所言,金承珍双目失明了,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很大,后来,他患了颈淋巴结核,老伴又有重度神经衰弱和脉管炎,小儿子又患精神分裂症,一家三口,老弱病残,没钱治病,全靠老伴陈媛才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常常“食粥点盐挨”。他在一首诗中自嘲:“一病竟如是,一贫竟如此,徘徊搔白首,叹负平生志”。
在艰苦的环境中,金承珍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以太极拳的松静自然、虚空无为的精神对待生活压力,坚持练拳自娱,独得其乐。他常说“境由心生”,认为心力可改变环境,一个人面对困境,如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渐渐就不觉苦,久之自有解决困境的办法。反之,就是身处最好的环境也会觉得苦不堪言,这叫做“心理影响生理”。
金承珍就是这样,把太极拳阴阳转化的原理用在生活中,取得心理平衡。面对逆境,保持平和,顺其自然,坚持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气功,渐渐治好颈淋巴结核,老伴和他一起练拳,也慢慢恢复健康。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何由使我还健康?曾得真传太极拳,修练气功兼动静,自强不息治身心”。
四、精研太极,成就斐然
金承珍回归故里后,决定把太极拳当作一生的事业,以之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坚持练拳,不断总结,功夫日益精深,不少人慕名前来切磋,都败于他手下,心服口服。当地有位李姓拳师,知金承珍得名师传授,便要与他较量。两人一交手,李拳师一下跳到金承珍的侧面,用“猛虎推山”攻来,金承珍原地稍转身,右手粘住对方双手,一引一提,一招“玉女穿梭”,将对方打出一丈多远,李拳师折服说“太极拳果然厉害”。凡与金承珍较量的人,搭上他的手都无法走脱而失败,不少挑战者被摔出一丈多远,爬起来还觉得莫名其妙。更多的时候,是其妻代其出手,也屡次获胜。太极拳师“金先生”的名气也渐渐大起来。
金承珍不但在太极拳的实践上有成就,在理论上也有很大创新。他非常重视太极拳理论研究,双目失明后,就由弟子把最新的太极拳理论读给他听。金承珍不断总结、探索、创新。
1979年,他创作了七言一百二十句的《太极拳歌》寄给中国太极拳名家顾留馨,以诗歌的形式,把太极拳的拳理、练法、技击作用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显示了他在文学上、拳艺上的功底。顾留馨把它视为珍品收藏起来,并写文字高度评价金承珍,说他“不幸双目失明,仍坚持练习太极拳,至今垂四十年,在合浦指导太极拳,从学者众,近作《太极拳歌》,身残志坚爰利之”,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殊为难得可贵”。
1982年《武林》杂志发表了金承珍的《太极拳歌》,引起太极拳界普遍的关注。
1983年,金承珍创作《太极拳螺旋运动》,这套放松功法被称为“太极缩影”,练法简便,作用显著,使全身206块骨头都得到有效锻炼。《螺旋运动》在1983年《武林》杂志发表后,在社会上便很快流行起来,对群众健身运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五、传承太极,造福社会
金承珍在合浦县石康镇定居、练拳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太极拳,自从找他切磋的人不断落败后,人们才惊讶太极拳的神奇。渐渐有人跟他学习太极拳。金承珍均悉心指导,认真传授。他教学严谨,要求学员一招一式必须做到规范,并反复检查、纠正学员的招式。双目失明后,他就用手摸学员的姿势,发现动作不准确,马上纠正,直到学员动作规范了,他才教下一个动作。学员常常两三天才学一个动作。他的学员动作都比较规范。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他在石康镇义务教拳几十年,从学者甚众,学员遍及南宁、钦州、北海、合浦各地,人们开始认识太极拳强壮体质、平和气性、化育身心、增强智慧、卫身御侮的功能,增强了练习太极拳的兴趣。
金承珍的事迹感动了不少太极名家,太极名家顾留馨先生对他非常赞赏,常与他书信来往,交流太极拳修练心得。1979年,杨澄甫著名弟子傅钟文之子、杨式太极拳名家傅声远专程从上海到合浦看望金承珍,并在合浦组建了永年太极拳社合浦分社,推举金成珍做名誉会长,这对北海、合浦的太极拳健身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8年10月,金承珍辞世,他的弟子和学生自发捐资为他在石康镇修了一座坟墓,勒石志其生平。每到清明,他的传人以及当地群众手捧鲜花到他墓上拜祭,以纪念这位善良慈爱、身残志坚、传承太极、造福社会的老人。
金承珍去世后,他的传人秉承他的精神,一方面继续精修太极功夫,一方面大力弘扬太极拳。金承珍弟子中不少人已具有一定功夫,得到社会认可,有些弟子还获得国家五段、六段拳师资格,有些弟子为市、县太极拳运动裁判员。1999年,他的传人在石康镇成立合浦县杨式太极拳协会,会员有二百多人,有力推动了合浦县太极拳的发展,如今,他的传人在广西各地传拳,为杨式太极拳在桂南乃至广西的发展、为群众性的健身运动作出贡献,赢得了群众的尊敬。
当年在归国船上万念俱灰的青年,一个念头使他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机缘巧合,他迁居石康,在这个小镇点燃杨式太极拳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在八桂成燎原之势,这是金承珍始料不及的。金先生英灵有知,当可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