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衡
1.杨文衡,苗族,1937年生。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1964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1985年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评为研究员。合著有《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等。发表论文40余篇。
2.杨文衡1957年7月22日出生,福建省人。成功大学水利系学士,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土木研究所硕士、工学博士。
历任中兴顾问社工程员,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研究助理,台湾海洋大学河海工程系副教授等。1999年任基隆市副市长。
3.杨文衡男,1924年11月。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48年9月沈阳医学院学系学习;1949年至1951年,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制药系学习;1953年12月,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制药专业毕业。1954年至1993年,于山东新华制药厂,历任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4年离休。著作:1、有机合成制药工艺学(上册:合成原理;下册:合成工艺),合著,分任主编,1981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出版,1985年再版。2、合成抗菌新药—氟啶酸(Enoxacin)新路线合成研究技术总结。论文:回归设计在“扑炎痛(Benorylate)”合成中的应用,1986年中国药学会山东省分会合成药、抗菌素会议上发表(二等奖)。发明专利:“2—( 2.6—取代的— 5—氟菸酰基)乙酸烷基酯制法”。中国专利公报(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 CN1083051A 1994年。摘要:本法制得的2—(2.6—取代的—5—氟菸酰基)乙酸烷基酯(简称β酮酯),与常规方法对比,避开了价昂,工艺条件苛刻,工业化困难的原料—羰基咪唑;简化了工艺,产率相当,成本降低,可用于吡啶酮酸类抗菌药物中间体—6—氟—1.8—萘啶衍而生物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