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
当代杨义

1.杨义,男,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1946年8月30日生于广东省电白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为家乡第一代小学生。在电白一中读完中学之后,1965-1970年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0-1978年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当工人、宣传干事。1978—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后留文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破格为副研究员(社科院首批破格的六人之一),1989年再破格为研究员(社科院当年破格的二人之一)。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为当时五十岁以下的二人之一),同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学位获得者荣誉。1993年为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文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主编(2007年),全国《格萨尔》领导小组组长。2004年出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09年被选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均有成果问世。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读书的启示》、《感悟通论》 、《现代中国学术方法通论》以及《杨义文存》(7卷10册)等30余种,著述量在900万字以上;主编《顾毓琇文集》(16卷)、《古今名篇》(上、下)、《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1953-2003)》(五卷)等18种67册;发表论文400余篇。
《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150万字)为“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开了个人独立写多卷文学史的风气。作者为此书读过2000多种原版书刊,论述的作家600人以上,流派30个以上。此书各卷陆续出版,海内外好评如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夏志清称作者为“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苏联科学院费德林院士说“作者一人做了我们需要一个研究所做的工作”。新加坡国立大学王润华教授认为,此书是“近几十年来最有突破性、最有见解的文学史”。此书列为高校文科教材,已出十几版,被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列为教学基本参考书和研究生基本必读书。又被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列为建所四十周年最有影响的十部著作之一,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79-1991)优秀科研著作奖、新闻出版总署首届(1978-1990)“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作者也因此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史家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上下卷)创造了“以图出史、图文互动”的文学史写作模式,在台湾与大陆先后出版,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引起强烈的影响,被认为是文学史写作独创性和多样性的一个范本。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专门为此书召开年会(1996)加以研讨。著名作家萧乾称“这是文学史上的一部旷世奇书”。著名藏书家姜德明说“《图志》是把死材料用活的典范,唐弢先生地下有知,当亦鼓掌称快”。自此以后,以图来讲文学和历史成为出版界的一个热点,出现许多图志类的著作,始作俑者当为此书。
1990年以后,杨义开始贯通古今的学术研究,进入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所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推为近年成果斐然的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七本功力深厚的著作的第一部,并被国外博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在叙事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典范”。
《中国叙事学》是以中国文学的经验和智慧为本,参照西方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理论而形成的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学理体系。它的原创性和学术功力在海内外深得好评。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先后出版之后,被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是第一次探索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力作。此书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以及“中国文学研究奖”。
在小说史和叙事学研究之后,杨义又开始了中国诗学的学理体系的研究。1998年出版的《楚辞诗学》从文化诗学和生命诗学的角度对《楚辞》进行创造性的阐释,被古典文学界的一些专家定位为:“《楚辞诗学》一书在对《楚辞》进行经学的读法、训诂学的读法、考据学的读法和鉴赏学的读法之外,开创了诗学的读法的一大宗派,为新世纪的楚辞学拓展出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成为楚辞学研究历史的一块崭新的里程碑,因此具有重大的学术史意义”(《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2001年出版的《李杜诗学》被誉为新世纪的诗学力作。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的十位博士专门为此书召开读书会,认为它是一本“具有整体性的创新体系的著作,把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诗史上超一流诗人的诗作研究推进了一步”。许多学者纷纷著文评述,认为“《李杜诗学》的突出价值在于开辟了古典文学研究具有大气、大智慧的新境界。它无论对文学史还是对于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李杜诗学》是一部充满人文激情的杰作,是近年来中国诗学研究的重大创获之一。作者以深厚的西方美学背景为基础,广泛涉猎中国典籍,让西方美学理论与华夏传统诗学作了一次成功的对话……其价值已超出李杜诗学研究本身,而具有更加深广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文学遗产》,2001,6)。本书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2)。
1998年人民出版社一次性推出《杨义文存》十本,成为国家出版社为中年学者出文存的第一次战略性出版行为,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在《杨义文存》出版座谈会上,许多学者高度评价了杨义贯通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并进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深层次对话的通才式的研究方式。有的中年学者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的一个极至”;并有学者说:“当人们忧心忡忡地发出‘学术大师安在’、‘培养新一代大师’的呼吁,如今看着杨义跋涉于学术旅程上的身影,分明又听到大师的足音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杨义在著述之余,还先后主编过《不怕鬼的故事》(修订本)、《不信神的故事》,《台湾爱国文鉴》、《台湾爱国诗鉴》、《中国文学古今名篇》以及《顾毓琇文集》16卷,在社会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他为第一主编的《顾毓琇文集》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杨义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1992),英国学术院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1998)、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2000)、剑桥大学客座教授(2003)。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荷兰莱顿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俄罗斯彼得堡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名古屋大学,韩国汉城大学、釜山大学,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及国内各主要大学。被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聘为兼职教授。杨义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讲演被该校教授认为是“多年来请到该校讲中国文化和文学最好的一位”,是“经典的讲演”。他在英国剑桥、牛津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讲学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学者称杨义的讲学“改变了我后半生的学术方向”,“听他的讲演是一种难得的智慧的享受”。杨义作为英国学术院的客座教授期间,曾普查过大英图书馆东方部6万余种中文古籍收藏,对中国文学与中国绘画的关系做了全面考察,复印了一百余种、数千件罕见的古代图文资料。此举被海外的著名汉学家称为“郑振铎先生当年伦敦访书之后一次引人注目的海外访书行为”。
杨义先生在学术研究中既注重对具体文学、文化现象的深入探研,更强调对中华文明的总体把握,以还原其应有的深度、广度与厚度。积极倡导并实践一种宏观、融通、开放的研究范式,注意从人文地理学、文学图志学、文学发生学等不同角度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先后提出“大文学观”和“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学术主张,开创了“以图出史、图文互动”的文学史写作模式。“文学地图”关键词在互联网上可搜到700余万条目。在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期间,在其著述中创造性地将中国历史上不同地理区域间的文化互动及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纳入研究视野,意在还原中国文学、文化版图的丰富性、多元性。重视西学而坚持中国本位,尊重传统更强调现代意识,积极呼吁学界同人致力于建构一种能够代表当代中国文化气度的文学、文化史著述形态,以期在更高的层面上参与当今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竞争,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对话。杨义先生对中国文学、文化的研究阐释,曾引起国内外学界的热情响应,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中,注重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当代意义。阐幽发微、探求新路,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立场和学术风格。 这种贯通古今的研究进路不仅需要超乎常人的勤奋与毅力,而且需要开拓的思维和自觉的创新意识。他最具个性的研究方法,是始终自觉地建立具有开拓价值的思维路线和具有体系性的写作战略。眼力+功力+魄力是杨义的座右铭。凭着敏锐的眼力和悟性,杨义的学术研究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雷同于自己,从现代文学到古典文学,从叙事学、诗学到诸子学,在每一个领域都成绩斐然,以坚实的原创性和学术方法的创新追求赢得众口交誉。
清代杨义
2.杨义(?—1662)山西洪洞人,清初官吏。明崇祯进士,官山东聊城知县。顺治元年,授河南汝阳知县。五年,行取,擢江西道御史,巡视两浙盐政。义疏请定行盐掣验之法,遴选清廉有司照引盘验,御史亲临监掣。八年,睿亲王得罪,义劾工部侍郎李迎晙前官营缮郎中,监造王府,僣拟禁廷,不数年闲,躐升华膴,请敕部治罪。以迎晙事在赦前,寝其议。复巡视长芦盐政,劾运使赵秉枢贪酷骫法,削籍逮治。九年,督学江南,寻掌京畿道事。
十一年,大学士陈名夏得罪,义因劾请告侍郎孙承泽党附名夏,下部,令承泽休致。吏部尚书刘正宗荐降调员外郎董国祥,拟授文选司郎中,义面诘正宗专擅,即具疏劾之,正宗得旨察议,国祥卒以赃败,谪徙尚阳堡。十二年,条陈时政,言:“大学士吕宫久疾旷职,宜令归田,养大臣廉耻。”“巡按既停阅城、审录诸事,督抚按期巡行,宜令简随从,慎关防,毋以扰民。”“兵民匮乏,请令各州县禀生捐银准贡,以给满洲兵备鞍马器用,馀赈被灾贫民。”“谕旨严禁加派,有司抗不遵行。如臣籍洪洞,地亩正粮外,又加驿站坐司马夫、工食、公费等项,几半正粮。祈敕禁革。”会宫已得旨致仕,饬下所司议行。时议复设巡按,义奏请甄举才守兼优考试,请简不拘资俸。是岁四迁至刑部侍郎。十四年,调工部。十七年,调仓场侍郎,擢工部尚书。
康熙元年,致仕。卒。
3.杨义男,1939年6月生,山东省寿光人。曾用名杨毅,笔名生林。大学学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院职)曾任过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摄影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赤峰市电视台首任副会长,内蒙古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赤峰日报》副总编辑,主任编辑,兼河南省开封市中原摄影学校教师等职。1955年参加工作,1958年被组织保送到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干部学校电影摄影班学习。先后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昭乌达报社、昭乌达盟委摄影报道组、赤峰电视台、赤峰日报社从事影、视拍摄工作和领导工作。主要作品有:《电气挤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摄影艺术展,1962年选入《内蒙古剪影》画册,1965年选送非洲诸国展出;《冰道运输》、《牧鹿》、《满地黄金》等作品在内蒙古自治区二、三届摄影艺术展展出;《草原雪灾银雁来》获东北三省七届摄影艺术联展三等奖;《晨曲》入选“少数民族之窗”赴美国展出;《射箭》入选全国体育摄影展;《奶茶飘香》、《雪天出牧》等作品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九、十届摄影艺术展;《松山翠柏》获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摄影艺术展最佳奖;《碧海松涛》入选华北五首第九届摄影艺术联展和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摄影艺术联展。主持编辑《昭乌达》画册,主持拍摄的三集电视剧《黄土窝的故事》、《月照细柳湾》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评选二等奖;摄影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以及新华社向国内外发的通稿中均有。1989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摄影30年荣誉证书、证章,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从事新闻工作30年荣誉证章、证书。1998年被内蒙古摄影家协会评为对摄影组织工作贡献奖,并授予奖杯、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