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盛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双盛镇

双盛镇旧呼“双土地”,什邡市治北6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4°09',北纬31°10'。海拔545.598米,呈西北向东南走势,平均海拔507米。镇域东连禾丰,南接皂角,西南和马祖镇接壤,西北同灵杰毗邻,东北与绵竹市玉泉、新市镇隔江相望。幅员面积28.2144平方公里,辖12个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

双盛的历史,可追溯至殷周时期,石亭江流域狭长地带中的双盛,已有相当的氐、羌人部落于此聚居,繁衍,生息。秦蜀太守李冰“通山导洛”,横贯双盛的白鱼河形成,先人乃以故始建洛通桥,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建成石板桥。乾隆五十一年(1786)白鱼河建廊桥,改善了什绵古道的功能,为双盛场的孕育奠定了基础。道光十年(1830)设双盛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双盛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置双盛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新市与双盛合并,置新盛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新市析出,复称双盛乡。1950年,双盛场置第二区公署,1951年成立双盛乡人民政府,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改双盛乡为双盛人民公社,1984年中央要求党政、政社分开又复双盛乡,1989年3月置双盛镇。

双盛系石亭江冲积性平坝地貌,年均气温15.23℃,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944.6毫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以白鱼河、牦牛堰为代表的大小自然泉堰88条,人民渠和4条支渠纵横境内,水资源丰富,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农业主产有水稻、小麦、大麦、玉米、红苕、晒菸、油菜、花生、地瓜、西瓜和各类蔬菜等。晒菸质地细腻,色泽红润,口味纯正,品质上好,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贡菸”已享誉全川。

双盛境内工业发展较快,至2000年,有企业331个,其中市或市属以上企业18个,镇办集体企业5个,私营企业52个,个体企业256个。乡镇企业总产值5.05亿元,税利总额604万元,主要产品有建材、化工、针织、服装、食品等。随着工农业的稳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镇财政税收得以较快增长,2000年,财政收入535万元,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1990年3月,双盛镇域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详细规划完成,集镇步入科学,有序,规范建设的新时期,1991年被列入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0年间,共投入资金2924.8万元,其中基础设施679.9万元,建成区面积由不足6公顷扩大至18.20公顷。常住人口由1009人上升至2829人,居民人均年收入8017元。城镇水平由4.44%提高到11.73%,2000年被列入四川省级试点小城镇。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境内有小学3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299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青壮年非文盲率96.3%。文化精神生活呈多样性趋势发展,除传统的龙灯、狮灯、川剧座唱外,书法、美术、摄影、卡拉OK发展较快。电视机拥有率达95%,安装有线电视275户。小城镇有卫生院1个,个体诊所5个,农村医疗诊所17个,能方便、快捷地满足群众常见病的治疗。全民强身健体意识增强,除青少年的必修体育课外,太极拳在双盛兴起,标志着全民体育进入新的层次。

交通、电力、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105(成都至青川)、106(彭州至双盛)省道、“双禾”3条公路纵横交汇于小城镇,村村可通汽车。电能源充足,年供电量700万千瓦·小时,乡民全部用上电照明。固定电话装机容量2千门,已装固定电话3575部,移动电话基站2座。

解放50余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1997年,全镇成建制进入小康。1999年,土地租赁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使农村经营体制更趋完善,农民加大了对土地的综合投入,科学种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2007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51公斤,纯收入4438元。

境内有先秦、明、清时期建造的洛通桥,皇庄东岳庙,洪山寺,观音堂,三观堂,万缘庵和双麟桥,给双盛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