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镇
马祖镇,旧名两路口、兴隆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隶属什邡市。1950年建乡农协会。1951土改成立兴隆乡人民政府。1958年更名为兴隆人民公社。1960年1月,什邡与广汉合县,因重名改为两路口公社。1983年恢复两路口乡人民政府建置。1988年撤乡建镇,集镇位于什邡市城区以北6公里处。镇政府驻地处东经104°12’,北纬31°09’。镇境北连灵杰;南接皂角、元石;西与南泉、云西接壤;东和双盛相邻。境内全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起伏不大,平均海拔560米,西北端海拔600米,东南端海拔530米。全镇幅员面积23.89平方公里,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2公里。
马祖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16°,全年日照约1258小时,年降水量959毫米集中于7、8、9三个月,全年无霜期284天。
镇人民政府位于两路口集镇老街中段,按现行区划,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2个村民小组,全镇常住人口,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含西南化机:2000年10月底共有9056户,26375人,以汉族为主,其中非农业人口2868人。
2000年末全镇可耕地面积23085亩,其中田2101O亩,土2075亩。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以油菜和叶菸为主。由于气候限制,明显呈现两季有余、三季不足的耕作特点,农民往往在大春过后继以部分秋作弥补粮食生产。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15552吨,完成农业总产值9742万元。生猪出栏4.9万头,小家畜禽出栏59万只。
1999年10月底,马祖镇完成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规定农民承包土地30年不变,全镇 8834户农户,24147农业人口,8989个农业劳动力,共承包土地19221.1亩。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突破传统农业束缚,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000年底全镇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产值比达到2:3,农业生产不再仅局限于粮食耕种。
截止2000年末,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8家,其中镇、村集体企业13家,私营企业15家,以静安集团和康福来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主要产品包括:磷肥、稀土、复合肥、硫酸及硫酸钾、磷硬盐、水泥及水泥制品,中成药及药物包装、机械设计与制造等。全年完成磷肥生产12万吨,硫酸2完吨,中成药260吨。2000年企业总产值20021万元。集体企业已全部完成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法人,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权制度改革。
2000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656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6433万、8473万、1663万,比例为4:5:10
2000年镇级执行财政收入373万元,执行财政支出552万元,经济实力在全市20个镇中名列前茅。
马祖镇是首批省级试点小城镇之一,截止2000年底,集镇面积达42公顷。镇区含集镇周边常住人口23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24人。镇区有集贸市场3个,其中综合性市场1个,专业性市场2个,镇区从业人员1800余人。
马祖镇是什邡市出北大门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西北部9个乡镇的交通要道。现有公路总里程 19公里,其中省道1条,县道1条,村道阡陌交错,完成砼化改造村道3条。广岳铁路纵贯全境,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马祖镇水利灌溉体系完善:人民渠、红岩渠润泽全境,有11条支渠和23个分水洞,辐射向全镇所有的村,可直接浇灌境内的91%的土地,机沉井和民泉埝等地下水的有效利用,作为有力的补充灌溉水源,使境内四季风调雨顺,人民旱涝无忧。截止2000年,共完成了6条支渠的“三面光”改进工程;斗农渠完成“U”型渠改造21km,“治水兴农”的思想深入民心。
2000年底,全镇有线电话装机数量2415部,其中私人电话装机2000部以上,普及率达22%,手机、寻呼机也已成为人们的普通消费。
2000年全镇农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683元。城乡居民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2%;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音箱等家用电器也大量涌入寻常百姓家,人民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两路口镇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飞速发展。2000年底,境内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2所,技校1所,成人教育学校1所,普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3185人。医院2所,乡村医疗点20个,基本能满足全镇人民一般性就医需要。集镇有敬老院1所,鳏寡孤独者都能老有所养。
境内主要人文景点有马祖寺、濯缨泉、王爷楼等。马祖寺为明代万历三十九年建,清乾隆十四年重建,为唐代佛教禅宗第八代祖师马道一诞生地。濯缨泉又名白沙泉为宋儒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来游处。由于历史原因及人为破坏,现仅存马祖寺一处以贻后人。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蓬勃发展的工农业生产,便利的交通、水利和通讯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勤劳智慧的人民共同铸就了四川省十面红旗乡镇之一 —— 马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