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之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刘氏诸王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起因】

楚汉相争时,刘邦藉着手下众多将领与背叛项羽的诸侯王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在战後不得不将功绩最高的一群将领封为诸侯王,但其却对异姓诸侯王心存疑虑,害怕其谋反,危及自己的江山,於是开始着手翦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以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为例,刘邦在垓下之战获胜後即改封其为楚王,使其离开根据地齐地,并於翌年设计将韩信掳至长安,降为淮阴候,最後藉吕后之手斩杀韩信。

其後彭越、英布、韩王信、臧荼、卢绾等王皆一一被其贬杀。其将异姓诸王清灭後,发现汉朝的控制力还只能停留在关中地区,在边疆地区却显得鞭长莫及,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然而随着吕后势力日大,其担忧汉室江山被吕氏夺去,因此在其晚年与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以策万全。

【结果】

刘邦驾崩後,吕后要立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以此加以反对,但是左丞相陈平、绦侯周勃认为吕后此举并无不可,结果吕后大封诸吕为王,吕氏的诸侯王直至吕后死後才被废。

在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弄权,被封为假皇帝,最後篡汉,将此盟约撕毁。其後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此盟约再被重提。直至东汉末年曹操称魏王,其後其子曹丕继任魏王并篡汉称帝後,白马之盟才被彻底撕毁。

终汉之世「非刘氏不王」这个祖训除了在上述的三个时期以外,都被严格地遵守,因此可见此盟约对汉代皇帝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作用】

白马之盟的本意是巩固汉家天下,但却反而因为过於依赖同姓王而使其坐大。汉文帝时,先後发生了济北王和淮南王的叛变;而汉景帝时更发生了七国之乱。但最终这些叛乱皆被平定,而景帝亦乘胜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削弱了封国的实力。其後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实力被大幅削弱,变成一种虚衔。结果刘邦白马之盟的原意消失,只作为训言留下。

【评价】

史家一般认为刘邦在登上皇位後害怕被夺权,并为了使其後代不用受到功臣压迫,因此铲除开国功臣,并订立白马之盟。这反映其拥有着「家天下」的私欲,亦开创了後代各朝开国君主屠杀功臣的先河。(招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