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梦
【作者介绍】
顾均正(1902—1980) ,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浙江嘉兴人,在农村小学教学4年,并自学英文。1923年考入商务印书馆理化部,30年代后,他的业余编译创作转向理化方面。1934年在“太白”半月刊写科普小品,自此40余年专心于科普读物的开拓,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密切联系实际,风格独特,构思严谨,既有思想性,又有科学性,他的创作形式多样,有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小说、科学相声、科学连环画、少年化学实验库,还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科学趣味》杂志。主要作品有:科普小品集《科学趣味》、《电子姑娘》、《科学之惊异》、《不怕逆风》,科幻小说集《和平的梦》。
【作品介绍】
《和平的梦》是一篇惊险样式的科幻小说,十分讲究悬念。故事说的是美国间谍夏恩·马林,冒着生命危险在极东国工作。当他返回华盛顿时,却看到人民群众游行,叫喊“极东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不惜任何代价以取得两国和平”。夏恩惊奇地发现,就连出名的爱国分子、那位派他去做间谍工作的部长,也是这么个论调。后来,夏恩进行调查,才发现从收音机中传出一种催眠电波,使美国人睡着了,然后向他们灌输与极东国友好的思想,于是,造成美国人心大乱。夏恩立即连夜驾驶飞机,寻找那个发出催眠电波的秘密电台。后来,终于在美国田纳西州没有人烟的山岭中,发现高高的柱子和蜘蛛网般的电线。夏恩把飞机降落在山谷里,潜入秘密电台。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打死了3个极东人,活捉首犯——极东国科学家李谷尔。那催眠术便是李谷尔发明的。夏恩威逼李谷尔,要他再次发出催眠电波,在使美国人睡觉之后,向他们灌输:“极东国是美国的仇敌。美国决不能向极东国屈服。美国必须继续抗战。”经过连续14小时的广播,美国全国上下一致要与极东国血战到底。
这是一篇故事曲折离奇、构思巧妙的科学幻想小说。故事中的“极东国”,显然是指日本。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写这样一篇科幻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小说以日美战争为背景展开故事,着力塑造美国爱国英雄夏恩的形象。
和老舍写《猫城记》一样,顾均正写《和平的梦》,是受了英国科幻小说作家威尔斯的影响。顾均正在《和平的梦》一书的《序》中,谈及他曾很仔细读了威尔斯的《未来世界》一书:“威尔斯不是神仙,他的预言为什么会这样的准确呢?一半是由于他那丰富的想像,一半是由于他那科学的头脑。威尔斯是以写科学小说著名的,由于这书引起了兴味,我很想读读他所写的科学小说。……”
顾均正曾翻译并创作过许多科普读物,熟悉科学。他接受了威尔斯的影响,却又以为威尔斯科幻小说“其中空想成分太多,科学的成分太少。即以威尔斯的《隐身人》而论,究竟那个隐身的人何以能够隐身,却只有假定的事实而没有科学的根据……”这样,顾均正在《和平的梦》中,便写入一大段关于“环状天线”究竟“是怎样一种天线?它有何功能?”的“科学根据”,甚至画了说明原理的好几幅技术性插图。这表明顾均正对科学小说的科学性十分注重。不过,他在小说中忽然插入一大段“知识硬块”使作品失去了和谐的统一。
《和平的梦》采用惊险小说的笔法结构故事,一开头便“奇峰突起”,设计了一个大问号——刚从极东国执行间谍任务归来的夏恩,遇上几千市民大游行,要求“与极东国友人停战”。美国向来把极东国视为仇敌,怎么突然吹起了和平的风?为了解开这个谜,作者逐步展开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扑朔迷离——夏恩从无线电广播中,发现了极东国搞的阴谋诡计。然后,层层剥笋,故事逐渐推向高潮,描写夏恩与极东国阴谋家李谷尔之间的尖锐斗争。最后,夏恩摧毁李谷尔的据点,把故事推向高潮。小说情节一环扣一环,除了中间夹杂的那一段“知识硬块”之外,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小说具有鲜明的反侵略主题思想,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当时,起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只是通篇以外国为背景,人物全是外国人,读来如同一篇翻译小说。这也许与作者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有关。倘若故事发生在中国,作品会令中国读者更亲切些。
老舍的《猫城记》是富有文学色彩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并不强调作品的科学性。顾均正的作品则很注意幻想的科学性,每篇作品都花费一定的篇幅讲解科学原理。在中国,顾均正最早提出了通过科学幻想小说普及科学知识的观点。他在《和平的梦》一书的《序》中,明确地说:“在美国,科学小说差不多已能追踪侦探小说的地位,无论在书本上,在银幕上,在无线电台,为了播送威尔斯的关于未来战争的科学小说,致使全城骚动,纷纷向乡间避难。这很足以说明科学小说入人之深,也不下于纯文艺作品。那么我们能不能,并且要不要利用这一类小说来多装一点科学的东西,以作普及科学教育的一助呢?我想这工作是可能的,而且是值得尝试的。本集中所选的3篇小说,便是我尝试的结果。”
顾均正先生在该书《序》结尾处,这样写道:“……觉得科学小说这园地,实有开垦的可能与必要,只是其中荆棘遍地,工作十分艰巨。尤其是科学小说中的那种空想成分怎样不被误解,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希望爱好科学的同志大家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