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口
湖北口在鄂陕交界的郧西镇安两县之间,有一个在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小镇----四夹口,四夹口也叫湖北口,顾名思义是四面环山的关口。走进四夹口,你会现实的感受到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湖北边镇----口子镇。
据镇上的老人讲,这个秦楚边镇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远古时代是秦岭深处的小驿站,过往盐商茶商在这里歇脚驻足,秦楚间的的官差邮差在这里饮马加料,偶然间也有州官、县官和巡抚大人在这里“体察民情”。我不知道这里走出过多少达官贵人,只知道民国至今,这里也出过几个州官县官。地方随小,并且偏远,却也人杰地灵。
说四夹口是口子镇,这话一点不假,单从镇上居民的语言风俗便可略知一二。四夹口隶属湖北,自然少不了操正宗湖北方言(西南官话江汉次方言)的居民,他们管热叫“勒”,管吃饭叫“加食”;人数最多的当属一群下河人,也就是我们说的郧西人,他们讲下河话,是江淮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把上面叫“高头”,把我叫“偶”,语言轻柔委婉。还有一些村落操秦巴方言,也就是汉中方言,带有浓浓的川味。这个镇因为回族不少,前不久更名为湖北口回族自治乡,很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回族同胞全部讲正宗的西安方言,据说这些回族同胞是在陕甘回民起义时,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杀由陕西关中逃亡到四夹口这个深山小镇的,算起来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一镇四音,村村语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间口音不同,爷爷听不懂孙子的话在这里十分正常,但在中国的乡村小镇上这却是罕见的。
四夹口海拔1000多米,地处秦岭南麓深山中,空气清新凉爽,即使是炎炎夏季,这里却是凉风习习;寒冻腊月,你在这里感受的是春意盎然,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是这个口子镇的一大自然特点。山上森林茂密,大树遮天蔽日,山下溪水莹莹,河中塘里鱼虾成群,展示着四夹口原始的生态风貌。山谷河畔稻田犬牙交错、纵横密布,山坡上、山脚下农家小院炊烟缭绕,俨然一派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山大沟深,土厚民淳。四夹口民风淳朴善良,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里依然保留了上古遗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民族传统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四夹口最大的姓氏是李姓,祖籍湖北黄州,由下江迁徙而来,操江淮方言,目前有2000多人,李家是一支崇尚诗文古风的家族,“文礼学有成、积善定光荣”是其支族堂号。李姓是四夹口的名门望族,历史上走进名人殿堂的四夹口人多半出自李家,镇上的各种传说遗事也主要出自李姓人家。千百年来,四夹口人保持着宽厚、淳朴、勤劳、善良的民族传统,在这块美丽而贫瘠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在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年代,古朴的四夹口人正以博大的胸怀海纳山外的世界。保护南水北调母亲河工程、秦岭南麓生态保护区工程已经在这里全面拉开,通往武汉、西安的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全面开工,金矿、铜矿、黄姜皂素吸引着国际的目光。走进今日四夹口,可谓是客商云集、欣欣向荣,这片古老的热土正在焕发着勃勃生机!
湖北口简介湖北口回族乡地处鄂西北边陲,踞于湖北大梁之巅,三面环陕,一面归鄂,地扼秦楚要冲,东距郧西县城145公里,北距西安285公里。全乡版图面积为251.62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6710户,23824人,其中回族918户,4456人,占总人口的18.7%。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较大,最高海拔1799米,最低海拔540米,全乡平均海拔921米。全年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60天,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高寒乡镇。 1984年被省政府划为革命老苏区,是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民族特色浓厚,回汉杂居,是重要的省际边贸乡镇。
1986年4月3日,湖北口回族乡宣告成立,成为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湖北省唯一以“湖北”冠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从此,湖北口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春天。2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着这里的发展。省市领导钱运录、王生铁、韩南鹏、朱纯宣、李宪生、赵斌等领导先后莅临这里视察指导,为这里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也为这里的建设增添了动力。郧西县委书记卢富昌,县长冯安龙也多次深入至此指导民族经济发展。为了建设湖北口,发展湖北口,郧西县全面落实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政策、人事、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重点倾斜。湖北口人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紧紧抓住民族乡建设和苏区扶贫开发机遇,克难战困,艰苦创业,使全乡的山场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边际口子镇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有力拉动了乡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湖北口马头山羊独具特色,它以其肉质鲜,皮质优良而声名远播,被载入湖北省志。这几年,湖北口大力开发地方特色畜牧资源,使畜牧产业从分散走向了规模化。他们启动的千人千户种草养羊工程,已使全乡发展马头山羊27000余只,加上生猪和黄牛,年收入达到500万元。湖北口核桃、油桐、柿子、二花等作物在全省小有名气;芝麻、绿豆、红小豆等享誉省内外。通过开发已形成了核桃、柿子为骨干的特色林果基地15000多亩;香椿、权菜、野小蒜等绿色野生菜也打入国内市场。湖北口已探明的矿产有10多种,地质储量千万吨以上,其价值不可估量,其中有5种矿产开采价值较高,金、重金石、花岗石、生物大理石等得到开发利用。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钟灵毓秀,人文景观独具神韵,如:湖北关、红岩清真寺、三十六岩观音寺、三棵树、坎子山万亩石林等极具开发价值。为开发人力,拉长打工产业链条,湖北口加大对农民工的服务、培训、维权力度。率先在民工集聚的陕西灵宝建立了流动党员支部和流动工会组织。全乡每年输出农民工7000余人,年创收近5000多万元,个别农民打工积累资金超过千万元。2005年,湖北口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4元,财政收入达到96万元,分别是建乡之初的13.6倍10倍5.1倍。农民存款余额达到2000万元。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乡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0年来,湖北口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人口集镇化步伐加快。集镇人口达到3500余人。宾馆、超市、加油站等社区服务机构一应俱全,使集镇人的生活走向城市化。中心福利院、卫生院、派出所、邮电支局、林业站办公楼,2.68公里硬化的集镇街道,占地7200平方米的边贸市场,4100米集镇防洪堤等一批重点口子镇建设工程相继竣工,使集镇功能日益提高,边贸经济日益繁荣。桎梏湖北口发展瓶颈的道路问题得到重大改观。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民族政策和建设资金,新建了二龙路、太东路、太红路、虎新路、西桃路,上湖路柏油化全面完工,北通西安,东达武汉,公路通村率也从零发展到现在的100%,为湖北口打造了通向富裕的金光大道。 全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供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光缆光纤的架设,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响彻湖北边关,数十套精彩清晰的有线电视节目进村入户。有线电话、移动手机、英特网也进入回民家中,今天的湖北口已阔步走上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
2002年,湖北口桃园沟村教师胡安梅,凭着满腔无私奉献的热血,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她是人民的代表,她更是湖北口人精神的代表。湖北口的党员干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团结和带领回汉儿女走进了新世纪发展的康庄大道。湖北口的回汉人民,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紧紧团结在一起,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20年的湖北口是一部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抗争史,是一部气贯长虹、彪炳千秋的发展史。现在,全乡回汉群众正以饱满的热情,携手并进,共同谱写民族繁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