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张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朱张渡

从今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横过书院路,便到了六铺街湘江畔的著名渡口——朱张渡。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栻。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和”、“太极”等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朱熹作诗记下了这次意义深远的学术交流活动;“偶泛长沙者,振衣湘山岑。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从此,朱张渡一直成为岳麓书院学子往返于湘江的主要渡口。清嘉庆十七年,学政汤甫捐建朱张渡亭于水陆洲,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作记。咸丰十一年,学政胡瑞澜重修渡口,东曰“文津”,西曰“道岸”,皆朱子讲学时所名也。清代朱张渡口的“岁修”、“油舱”之费全由民间捐田、捐争维持,慷慨之士大有人在。仅道光十一年,杨振声就捐银120两,交“道事”生息,充“岁修”费用;还有蔡先广、蔡先哲兄弟捐店铺2间,租金充作渡口经营之用。

历代题咏朱张渡的诗词不少,清李家骏诗云:“一楫苍江渡,千秋胜迹留。潮添湘水合,沙拥橘洲浮。道岸先登涉,文津共溯游。英英三楚地,事业企前修。”如今朱张渡尚有一艘小机轮往返于橘子洲头及两岸之间,弥补了五一路大桥和猴子石大桥之间的江渡之缺,倒也成为闹市中的幽绝一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