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医温煦脏腑组织,治疗阳虚证的方法。又称助阳。属补法。补阳法常用于治疗畏寒肢冷,神疲嗜睡,面色白 ,呕吐清水 ,下利清谷 ,筋脉拘弯 ,肢体关节冷痛 ,舌质淡,脉沉弱或迟等虚寒病证。不同脏腑的阳虚证临床表现不同 ,其治法和用药也有差异,故补阳法又有补心阳、补脾阳、补肾阳等。常选用附子、肉桂、干姜、鹿茸等温热药物组成方剂,如参附汤、理中丸、肾气丸等。临床上具体运用补阳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 ① 凡病属实热 ,阴虚火旺所致的发汗、口渴、汗出、便秘等病证不适宜使用本法。②阳虚证忌用寒凉药物,以免损伤人体的阳气.

治疗学术语。系补法之一。又称助阳。指用补阳药物治疗阳虚证的方法。肾阳为人身元阳,阳虚诸症多与肾阳不足关系密切,故补阳以补肾阳为主。症见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尿清便溏,神疲乏力,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弱等。宜用左归饮、附桂八味丸、菟丝子丸等。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锁阳、肉苁蓉、补骨脂等。

补阳食谱营养原则 总的营养原则为温补阳[1]气,包括温阳、壮阳、通阳。

1.宜选择温阳的食物。温阳为温补全身的阳气,可以包括温肾阳、心阳、脾阳以及温中散寒等;

2.宜选择通阳的食物。通阳是指温通阳气,适用于肢体经脉寒冷疼痛;

3.宜选择壮阳的食物。壮阳一般指提高性机能。

4.在温阳基础上,辅以养阴,并兼顾脾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