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
【学校名址】◆学校名称
中文名
合肥学院
英文名
Hefei University
朝鲜语(韩语)名
허페이 대학
德语名
Hefei Universitat
◆学校地址、邮编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373号(黄山路校区,北区) 邮编:230022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绣大道158号(南艳湖校区,南区) 邮编:230601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宁国路211号(宁国路校区,东区,成人教育学院) 邮编:230001
◆学校官网
http://www.hfuu.edu.cn
【校徽校训】

◆校徽
◆校训
厚德、博学、善思、致用
◆校徽设计说明
1、校徽设计主图案采用“大学”(UNIVERSITY)和“联合”(UNITED)的英文第一个字母“U”变形而成,易于识别。
2、校徽的“U”形由三个向上图形元素组成,象征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也表示合肥学院由三所院校整合而成;徽标图形中间的圆象征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也喻示学校如一轮喷薄而出冉冉升起的太阳。整体造型蓬勃向上,喻意学校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3、校徽的整体造型似一朵盛开的玉兰,广玉兰是合肥市的市花,喻意学校隶属合肥市;徽标造型又似一本展开的书,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方针相符合。将内涵融于形式中,识别性强。
4、校标设计的形式感强,点、线、面巧妙融合,静中有动,统一中有变化,适合性好,便于学校对外传达,树立良好、统一、一致的视觉形象。
5、联合不仅象征合肥学院由三所院校整合而成,更喻意合肥学院走教育国际化之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目标。
◆校训释义
厚德: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与时俱进,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举万物,承载理想的民族精神。“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博学:语出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作为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博学”二字就是倡导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善思: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道出了思考和学习的辩证关系,“思”是创新之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善思”二字就是勉励师生在治学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致用:即应用,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奉献于祖国和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既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体现了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在校训的四个词语中,“厚德”是根本,“博学”是基础,“善思”是方法,“致用”是目标。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氛围,产生一种力量,激励着合肥学院的每一位成员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学校简介】◆地理位置
合肥学院位于包公故里、全国科教名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学校类别
合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艺术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现阶段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规模
合肥学院共有南艳湖、黄山路、宁国路三个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 1527 亩,校园绿树掩映,环境优美。学校校舍建筑面积 359857 平方米 ,另有图书馆、体育馆约 5 万多平方米工程在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8363 万元,藏书 71 万册。目前,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新区正在不断发展建设。
◆办学力量
学校在职教职工 902 人,专任教师 655 人;有副高以上职称 229 人,其中教授 41 人;国内外兼任教师 200 余人,其中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近 20 人,其中 1 人获 “ 国家友谊奖 ” , 6 人获 “ 黄山友谊奖 ” 。合肥学院全日制在校生 13130 人(其中本科生占 95% 以上),成人教育在校生 1224 人,在校外国及港澳台留学生 72 人。学校目前向中国安徽、天津、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等17个省、市区招生。

◆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建筑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化学与材料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艺术设计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经济系、教育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管理系、数学与物理系、旅游系、基础教学部等 15 个教学系(院)共71 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 41 个。学校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报编辑部、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城市固废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德语培训中心、艺术设计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江淮文化研究所、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等教辅、科研机构。经安徽省政府批准的 “ 中国安徽 · 德国中心” 也设立在该校。学院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历史沿革】◆学校历史
合肥学院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合并整合而成。主体为原合肥联合大学。
合肥联合大学创建于1980年10月11日。1980年8月28日,定名为“合肥联合大学”(简称“合肥联大”)。1980年10月11日,第一批新生开学典礼举行。合肥联大是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属于发展较快的学校之一。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正式批准成立合肥联合大学的批复》(皖政[1983]158号),学校定位为本专科兼有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建校伊始,学校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走改革创新道路,是一所本专科兼有,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校,也是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共建的高等院校。学校实行省、市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教学行政管理由安徽省教委归口管理和指导。学校行政级别为正厅级。
合肥联合大学一成立,就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为广泛动员各方办学力量,合肥联合大学实行校董事会制,董事会由合肥地区高校领导、专家、教授和社会上知名人士组成,合肥市委书记郑锐任董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著名科学家杨承宗教授出任第一任校长。从此,安徽省第一所联合大学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00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教发函[2002]46号)批准,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进行合并,成立合肥学院。
◆历任领导
杨承宗(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1980.10.11~不详)
王季琨(合肥联合大学)
邹淦泉(合肥联合大学)
赵良庆(合肥学院首任校长)(2003.10.9~2009.3.5)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陶登松
校长(院长)
蔡敬民
【学校发展】

◆办学定位
合肥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教学计划管理为抓手,规范教学运行管理;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为手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发展简介
2005 年,学校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各项事业较快发展。学校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办学特色日趋形成,全校上下呈现出团结奋进、民主和谐、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生物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工电子实验室为省级基础实验室。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该校在2008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中获得可喜成绩,荣获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个、一等奖三个、三等奖四个;该校段惠敏、吴茜茜、王贵霞、田春艳四位老师分别荣获高等教育省级教坛新秀奖;微生物学获批为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分别获批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获批为第一批高等数学省级教学团队,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获批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有20个项目立项,赵良庆教授获批高校重大教改计划立项1项,肖厚荣等9位老师获批省级重点项目立项,朱德开等10位老师获批省级一般项目立项。
学校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经济开发区、周边企业和国外高校的合作,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欧盟亚洲链、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 DAAD )、德国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心( CIM )等项目顺利实施 ,中德过程与新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源等项目开展合作 。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项目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开始建设。 校区、校企合作正式启动, 与北京、内蒙古、马鞍山、宁国、宣城、滁州等研究单位和

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多项 。 2003 年以来,学校多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国家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国家 863 计划研究子项目,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市级、院级研究项目4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0余篇,获国家发明7项,获省、市科研奖项十多项。1 人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 人获第六届安徽青年科技奖, 2 人被遴选为合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学校成功主办中德韩三国四校“新时期青少年教育和体验学习国际研讨会”、“中韩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趋活跃。
合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2005-2009 年,该校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省一等奖;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金牌 11 枚;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男女个人冠军、团体亚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二等奖、省一等奖;首届 “ 挑战杯 ” 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 2003 、 2004 、 2005 、2006、2007、2008、2009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前列,200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 95% 。多年来,合肥学院已为国家输送近 2 万名建设人才,其中有1万余人在合肥地区工作,为安徽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他们中大部分工作在基层一线默默奉献,但有的也曾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新闻顾问及希拉里竞选班子成员,有的则创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和投资建设了北京沙河大学城,为祖国和该校赢得了荣誉。
【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地位
合肥学院是中德省州文化交流项目。合肥学院是安徽省 8 所可接纳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

◆交流情况
自 1985 年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韩、日、奥、美、泰等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2005 年和200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伍尔夫访问该校,省州合作掀开崭新的一页。学校分别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东弗里士兰应用科技大学、希尔德斯海姆应用科技大学、霍尔布隆应用科学技术大学、罗伊特林根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及日本久留米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西班牙瓦伦西来理工大学等高校和韩国韩瑞大学、韩南大学、培材大学、汉城大学、顺天乡大学、汉拿大学、汉巴大学等7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互派教师和留学生,输送 710余名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学校积极开展专业共建工作,进行 “2+ 2” 、 “2+ 3” 、 “1.5+ 1.5” 6 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办学试点。通过20多年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该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内涵更加丰富,巩固了该校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大大提高了该校的办学水平。
【未来发展】◆发展规划
现在,学校制定了 2006 —2010 年发展规划, 确立了加快学校发展的“ 1134 ”工程。
◆现状及目标
该校在安徽省、合肥市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质量为根本,以对外合作办学为特色,立足合肥,服务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009 年,学校被安徽省批准为硕士点建设单位。2010年5月16日—26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综合球类比赛将在该校举行。该校为

更名为合肥大学,正在不断发展。到 2015 年以后,学校力争建成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为科教兴皖、科教兴市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