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芒菊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羽芒菊
羽芒菊

羽芒菊 拉丁文名:Tridaxprocumbens

茎纤细,自基部分枝,匍匐地面,节处常生多数不定根。叶对生,卵形、菱状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不整齐深锯齿或羽状浅裂,两面疣基糙毛。头状花序少数,单生于茎、枝顶端;总苞钟形;总苞片2~3层,外层绿色,卵形或卵状长圆形,中层长圆形,内层为线形;花异形,全部结实;外围花1层,舌状,白色,雌性;中央花多数,管状,黄色,两性。瘦果呈陀螺形或倒圆锥形,黑色或棕色,有毛;冠毛羽状,20枚。

多年生草本,常生长在沙土质土壤中,耐贫瘠、干旱,对土壤酸性至碱性都能适应,常见于海边、沙地、荒地、坡地、椰林下和田边等处。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或全年,以种子及地下芽繁殖。

原产地:美洲热带地区;现在东半球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云南、广东、香港、海南、福建、台湾。

1933年在台湾高雄采到标本,1947年在海南和广东南部沿海发现。羽芒菊以种子及地下芽繁殖,易蔓延成片,危害农作物,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

控制方法:对于已进入田间的该种杂草,可通过不同时期的耕翻,杀除已出土的杂草或将草籽深埋,或者将根和地下芽翻出地面使之干死。同时要配合清除田边杂草、净化灌溉水、腐熟有机肥料等措施以减少种子来源。可利用氟磺胺草醚、草甘膦、2,4-D等除草剂防治。

种中文名: 羽芒菊

种拉丁名: TridaxprocumbensL.

种别名: 兔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基部节上生根,长20一40cm,多分枝,有硬毛。叶对生,卵形或披针形,长1.5–3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粗锯齿或羽状浅裂,两面被硬韦;叶柄短。头状花序单生于总花梗顶端,梗长10–25cm,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层,外层的革质,卵圆形,顶端渐尖,内层的长圆形,花凸起,托片狭,干膜质;花异形,全部结实;边花舌状,1层,黄色,雌性;盘花筒状,多数,两性。瘦果倒卵形或倒圆锥形,长1.5–2mm,有毛,冠毛羽状,冠毛长8mm(图90)

地理分布: 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后传播于印度、中南半岛及印度尼西亚。我国引人广东、台湾及海南等地,现已逸为野生种。

生物生态特征: 羽芒菊属阳性植物,在空旷的荒地、耕作地上生长良好,也见于路边及成龄椰园。常与四年生臂形草(Brachiariasubgua-driPara)、龙爪茅(DactylocteniumaegyPtium)、粗叶丰花草(Borreriaarticularis)等建立群丛。能在各类土壤上良好生长,但以在干燥或湿润的沙地上生长最盛。极耐干旱,在年降雨量为400mm的情况下(海南东方县1993年)仍能存活,并有一定的生长量。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播种至出苗需7–10天,出苗至开花需50一60天,开花至成熟需15–20天。羽芒菊开花成熟后,仅花茎部分干枯,而下部则继续生长,不断拍生大量分枝,各级分枝均能开花结实,其花果期长达4–5个月。

饲用价值: 羽芒菊草质柔嫩多汁,尤其是在冬春干旱季节,多数牧草枯黄老化时,羽芒菊仍青绿柔嫩,牛、羊采食较多。煮熟后可喂猪。嫩茎叶兔极喜食。从化学成分看,羽芒菊含量均属中等(表90)。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和粗纤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