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四平战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至7月,在东北夏季攻势中,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向辽北省(今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四平市国民党军发动的攻坚战役。

夏季攻势第一阶段结束后,民主联军于6月中旬向国民党军战略要地四平发起进攻。四平守军为国民党第71军第87、第88师,第13军第54师及保安团队等共3.4万余人,由第71军军长陈明仁指挥。攻城部队由民主联军第1、第7纵队全部及第6纵队第17师附民主联军总部预备炮兵5个营组成,由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估统一指挥。11日开始扫除外围,当夜攻克飞机场,13日克新立屯,14日20时发起总攻。炮火准备后,攻城部队发起猛烈冲锋。至15日2时,第1师与第2师由西南突破。第7纵队与第3师在西北及东面的突击未遂,使守军得以全力向第1、第2师反击。第1、第2师在一天中即打退守军在空军支援下的10至15次反冲击,巩固了突破口。18日,第7纵队由城西北角:突破。19日,第17师接替第11师投入战斗。20日夜,第17师在友邻协助下突破守军核心守备区,歼灭第71军特务团。至此,铁路以西市区全部被民主联军攻占。守军指挥中枢遂撤至铁路以东顽抗。21日晚,攻击部队对路东区发起总攻。至21时,第17师和由东面调转路西的第3师由西南突破,而西面的第7纵队冲击失利,伤亡较大。为增强攻击力量,民主联军以第6纵队的第16、第18师接替伤亡较大的第2师。守军收缩阵地,兵力更加集中,攻城部队的兵力不占绝对优势,攻击仍未奏效。此时,由沈阳出动的国民党增援部队已逼近四平。民主联军乃于7月1日拂晓前撤出战斗。四平攻坚战中,民主联军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十余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四平的兴起源于三次机会。在日俄战争前,四平只有7000余人,小集镇一座而已。由于俄国人在此开商埠,市区向东移了9里。铁路畅通后,洮南、洮安一带的皮毛与辽河一带的谷物,在这里集散物流,商业逐渐发达,人口增至3万。日俄交战,俄军败北,日本人占领四平,商业更为发达繁荣,人口由3万增至6万。“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划区设四平省,此地为省会,于是,人口增至11万。四平的市区也随着形势及人口逐次扩张,在国共血战之前,已有南至北长达9里,东至西长达8里的面积,总共约近20平方公里。一条铁道贯通全城,把城区分为道东和道西。

1946年4月至5月间,林彪曾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32天的血战。最后终于功亏一篑,伤亡近万人,弃城而去。

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联军1纵队全部、辽吉纵队(7纵)全部、6纵队17师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个师7万多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1纵司令李天佑统一指挥。林彪则亲自指挥6个纵队加7个独立师共17个师的兵力进行阻援作战。

战前解放军估计四平守敌只有陈明仁指挥的71军不到2万人,以三倍以上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必是胜券在握。而实际上,四平守军是71军2个师加13军54师共3个正规师,再加上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的地方武装。另外,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全部编入部队,使作战人数达到了3.5万人之多,超出了解放军估计的近一倍。

四平守将国军中将兵团司令陈明仁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是黄埔一期学员,是林彪的一位师兄。当年黄埔军血战惠州时,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蒋介石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陈明仁一生别无他好,只痴迷于军事,因此熟读兵书,勇谋兼备。在抗战中,陈明仁率军参加滇西反攻,与日军血战松山,得蒋介石亲令嘉宾,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此次孤军坚守四平,他已抱定了与全城共存亡的决心。

临战之前,陈明仁细致地视察了四平全城的地形。他发现,全城的沙俄时代的哥特式建筑和日本人的东洋建筑竟然是按照现代战争的防御要求来设计和建造的。大概是日本人当年为了对付俄国人把四平作为一个战争据点来进行建设吧。而解放军去年守四平时没有发现这一点实在是一大遗憾!因为解放军去年仅仅在城市边沿构筑工事进行传统的阵地战,没有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堡垒来使用,最后不得不逃离四平。陈明仁因此大喜,他决心将全城化为“陈明仁堡垒”,让共军尝尝71军部队铁拳的滋味,给林彪这个师弟上一堂难忘的城市防御战的课程!

陈明仁下令部队日夜不停地抢修工事,终于在民主联军攻城之前完成了布防。四平全城已经成为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鱼鳞式纵深集团地堡群是钢筋水泥和土木钢板结构,环绕着市区四周的同时,还遍布市内四处。而地堡的核心支撑点是各部队的驻地大楼。为了便于联络,各核心的支撑点之间以及各地堡群之间,或打通墙壁,或修交通盖沟。以便于输送兵员和弹药。重要的核心阵地-军、师、团部大楼则筑地道和地下室、弹药库、指挥所以及发电照明设备。楼内则遍布火力点。核心阵地前有卫星阵地,卫星阵地前有七道障碍。分别是:陷脚坑、绊脚架、铁丝网、鹿砦、土围、护城河、散兵地堡。五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不同配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机枪交叉火力网。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点,形成了一个防御整体。

1947年6月14日晚20时,解放军对四平发起了猛攻。几百门大炮一起怒吼,密密麻麻的炮弹飞向四平城。这些炮大部分是缴获的美式榴弹炮,还有一部分是日式山炮和野炮。四平的国军防线一时山摇地动、火光冲天,城墙被打出了一块块缺口,阵地前准备进攻的所有的解放军战士都不自觉地堵耳张口。如此猛烈的炮火攻势,在共产党军队的历史上,这还是头一次。

炮火准备足足进行了17分钟,然后开始向前延伸。解放军的攻击部队从道西的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向城区发起了进攻。战前,7纵司令员邓华建议,两个纵队攻城恐怕兵力不够,最好将阻援的6纵拉上来从城东南三面进攻四平。然而,建议没有被林彪采纳。

解放军先头突击部队的进攻队形成“三三制”,就是每个步兵班编成三个战斗组,每组三四个人,列成三角队形冲锋。当突击队冲到城墙前,许多射击孔吐出火舌,士兵们纷纷倒下。于是爆破组上,用大包的炸药开路,但爆破手也纷纷被枪弹射杀。往往在伤亡十几个士兵后,才会有一个地堡被炸毁。靠近城墙的的街上,几乎铺满了一层尸体。在付出重大伤亡攻进城后,突击部队又被敌人的火力包围了。而突破口立即被国军用坦克当作活动堡垒,封锁了。城中大街小巷布满了沙袋,楼台窗口到处是喷射的火舌……双方开始逐街逐屋地争夺,刺刀拼得嘁哩喀嚓,手榴弹冰雹样乱飞,60炮炮弹像礼花一样在人的头上爆炸……

解放军用大炮轰,又用炸药炸,将国军的坦克炸烂,继续扩大城墙的突破口,攻城的大部队冲进了四平城,此时刚好21点。接着,更血腥的城市巷战全面展开了。

林彪强调用炮,他认为极其猛烈地炮火不但给敌手以心理震撼,而且能有效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于是战前调了相当数量的炮兵部队到四平。连炮纵的12门高射炮都被调往前线。当密集的覆盖性炮火飞向四平的目标区时,天摇地动,目标区被冲天的尘埃罩住。炮火停歇,尘埃散开,目标区完全变了样——所有高矮建筑和地堡都改变了了形状。炮口转移,又覆盖下一个目标区……

解放军士兵随着炮火前进,炮弹落在哪里,士兵冲向哪里,他们紧追着炮弹,冲向国军纵深。然而,陈明仁在战后说:“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到这种局面。但是,炮火射击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在突破点,对于我们危害不大,我的阵地也不曾受到严重的影响。”也因此,城区战变得空前惨烈起来。

四平城内有许多大红楼,全都是用红砖建筑的。陈明仁也不明白东北的土地烧的红砖为何有如此之硬,战前他观看用60炮弹在墙上只能炸开些小坑和小麻点,这使他对据楼防守充满信心。这些楼都是国军各级指挥部的火力点,视野开阔,射界通达,四处还有明暗火力点及地堡。解放军在夺取这些红楼时,一批批爆破员和突击队员倒在楼前,死伤惨重。更有甚者,爆破组在历经弹雨到达楼下进行爆破时,往往只炸个小洞,需得反复进行几次爆破作业才能成功。当爆破成功后,从缺口冲进去的战士又要跟楼内反扑的敌人展开近距离枪战和肉搏。结果,每攻克这样一座楼,都得付出沉重的伤亡代价。而四平,这样的楼太多了,几乎每座楼都成了尸楼血楼。这里举个例子,在攻打陈明仁胞弟陈明信守卫的71军军部大楼时,解放军有一个连134人,打完大楼后活着的已不到10人。

苦战了近一个星期后,解放军付出重大伤亡,终于攻占了四平道西地区,战斗开始进展到道东。然而,1纵和7纵的攻击部队几乎打残了,无力再扩大战果。林彪一咬牙将进行阻援的6纵全拉了上来,继续投入攻击。此时陈明仁也打得很狼狈,71军守军伤亡过半,陈明仁的胞弟陈明信也做了解放军的俘虏。陈明仁在西区的军部大楼丢掉了,便率残部退守路东地区,他躲进了地下室,以死据守。非常可惜的是,林彪这时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将攻击部队继续一个师一个师地投入,而没有下决心拉上整个纵队的发起猛攻。致使兵力很快就因伤亡过大显得不足,从而打成了添油战。

道东的核心阵地有一座水塔,解放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发起猛攻。塔上的守军是71军远征缅甸的老兵油子,全是上等兵以上的军衔,枪法极准。解放军一冲锋就死伤遍地,连攻四次均告失败。塔下四周,几乎铺满了一层被射杀的战士。这座塔是用大理?了分毫。最后解放军用十几挺机枪封锁塔上的枪眼,爆破手上去进行爆破作业。才把里面的敌军震死。

这场仗,实在太血腥了。一直打到6月26日,道东被占领了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四平全城已接近占领了四分之三。此时,很少有人怀疑解放军是这场战斗的胜者,林彪自己也不怀疑这一点。然而,风云突变。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杜聿明调动了4个军9个师的兵力,分南北两路向四平包抄上来。国民党军不断突破解放军的阻击,进攻速度很快。林彪不得不分兵进行阻击,战役重心转向打援,攻击四平的势头减缓。林彪连续变更部署企图分割国军援军,但却未能奏效。29日,国军93军和新6军已进抵四平近郊,攻城部队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无奈之下, 6月30日,林彪下令攻击四平的部队全部撤离。

这场惨烈的攻坚战至此结束,陈明仁终于死里逃生。双方都损失惨重,国军伤亡1.6万余人,解放军伤亡数字不一,有1.3万、2.1万、4万的不同说法。

此战之后,四平的血城就成为了林彪心中的梦厣,使他对城市攻坚战产生了畏惧心理。在一年后的辽沈战役中,林彪先是对打长春徘徊不定,后是对打锦州犹豫不决,都因此而起。而四平守将陈明仁,则被蒋介石通令嘉奖,成为了国军的英雄。后来陈明仁弃暗投明,在1955年成为解放军57位上将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