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
1、成语【拼 音】bú sù zhī kè
【英 文】a gate-crasher <unexpected guest; chance comer>
【解 释】速:邀请。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出 处】《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孔颖达疏:“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没有邀请的人
【示 例】茅盾《锻炼》十五:“但是他也瞧得出当前这两位~大概并非等闲之辈,他就不敢使出这最后的一手来。
【反义词】特约嘉宾
【灯 谜】宾来慢
【歇后语】蜗牛赴宴;乘车来的人
2、电影①导演:马克.罗曼尼
主演:罗宾.威廉斯 康妮.尼尔森
类型:剧情片
上映:2007-1-27
地区:欧美片
语言:英语
片长:100分钟
剧情:
西摩.帕里什(罗宾.威廉斯)在一家大型连锁商店的相片冲印店工作,他为人孤僻,沉默寡言,虽然带有一点反社会的神经质倾向,但是看上去只是个寻常无奇的中年男子。 每天,在枯燥的工作结束后,帕里什都会在街角一家固定的小餐馆里吃晚饭,然后回到他的公寓。如果你看到这间公寓里面,或许才会发现这个人必定有些不正常,因为他的房间里空空荡荡,很多必要的家具和生活用品都没有。 确实,这位貌似平凡老实的帕里什先生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尤金一家是经常光顾冲印店的老顾客,在若干时日前一次冲洗相片的过程中,帕里什看上了这个家的女主人年轻漂亮的尤金太太(康妮.尼尔森)与她的两个孩子们,或许是生性孤独的他迷恋于从那些照片上流露出的家庭氛围,从那以后,帕里什就开始幻想自己也是这个温馨家庭中的一员,孩子们的“西摩叔叔”,他深深沉迷于扮演这个不存在的家庭成员,甚至经常买一些玩具给尤金家的孩子,虽然这些玩具他永远没机会送给他们,而且喜欢在下班回家后,坐在窗前的躺椅上,像家人一样等待着两个孩子放学回家。 很快地,这些一厢情愿的举动就无法满足帕里什日渐膨胀的妄想,或者,他现在的行为已经不能用妄想来形容,因为他已经不能区分幻想和现实间的差别了,帕里什开始进一步侵入尤金一家的生活。他发现,原来这个家庭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完美和谐,于是帕里什强迫这个家庭的成员按照他设想的方式生活,甚至开始威胁到他们的生命……
3、电影②
片名:不速之客 The Visitor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
编剧: 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 ....(screenplay)
主演:Richard Jenkins
Jacqueline Brogan
Hiam Abbass
Waleed Zuaiter
Angela Frye
Danai Jekesai Gurira
Kathleen Truitt
Maggie Moore (I)
Ashley Springer
Haaz Sleiman
Yevgeniy Dekhtyar
首映:2007-09-07
片长:103分钟
类型:喜剧 剧情
地区:美国
配音:英语
剧情简介
在一个拥有着6亿人口的世界中,只有一个能够改变你的一生,所以你们相遇的机率,比零还低,你往往会在那种最不值得期待的地方,重拾快乐的时光……今年已经62岁的老教授沃尔特·威利,一生似乎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早就被无休止的教学和写作磨没了希望和激情,更因为在古典钢琴方面不甚成功的尝试,让他的生活盈满了空虚和迷茫。
沃尔特所在的学校委派他去曼哈顿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当他回到自己的公寓时,大吃一惊,因为里面住着一对素未谋面的年轻情侣……经过了仔细核实,原来是叙利亚人泰瑞克和他那来自于塞内加尔的女朋友赞娜布被地产经纪欺骗了,只好流落街头。沃尔特知道这两个年轻人没有说谎,虽然并不情愿,可是他也不忍心真的将他们赶出房子,只好暂时收留了他们。
泰瑞克是一个非常有天分的音乐家,他被沃尔特的好心感动了,坚持要教这位上了年轻的知识分子打非洲鼓……鼓皮传出来的丰富非凡的节奏和旋律重新点燃了沃尔特已经接近于休眠状态的灵魂,同时也开拓了他的视野,当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因为音乐而越来越深厚的时候,文化、年龄以及性格方面的差异,全部消失不见了。
这时,泰瑞克的非法移民身份在地铁中被警察发现,受到了拘捕,等待遣送回国……泰瑞克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已经彻底地绝望,却不知道他的新朋友沃尔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帮助他脱身。泰瑞克的母亲莫娜也突然到访,寻找儿子的下落--这促使沃尔特最初的朋友间的承诺不断偏离轨道,继而演变成了浪漫的情愫。当沃尔特的生活中闯进了三个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的“陌生人”之后,他开始从漫长的冬眠期觉醒,不但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生活。
影片评价
影片中几个主要角色的表演都十分得体大方,他们对于非法移民的关注程度,构成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华尔街期刊》
虽然讨论的是一个充满了政治风格的时事议题,却因为被友情和爱所环绕着,平添了一种温柔的气息。
——《地铁》
呆滞无趣且压抑异常,影片因为沉重而让人昏昏欲睡,各种意义不明的象征符号一闪而过,让人捉摸不透。
——《国际评论》
幕后
【关于导演】
由演员成功转型成为编剧兼导演的托马斯·麦卡锡(Thomas McCarthy),于2003年自编自导了处女作《心灵驿站》,并获得了多个电影奖项的肯定。如今,他的第二部作品《不速之客》,也等待着展翅飞翔,麦卡锡说:“想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一部影片的灵魂所在,总是非常困难的。我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不同想法,然后将它们汇聚成一个很大的文学体系,再从中挑选出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元素。”《心灵驿站》是一部低预算的独立电影,却震动了整个好莱坞,在它所属的领域中已经具备了一种超前的意识。事实上,美国政府还邀请麦卡锡带着这部作品去中东走了一遭--作为超越文化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次旅行的过程中,麦卡锡第一次开始思考分离了美国人和这个世界其他人种的那个渊源,他说:“当我抵达阿曼和黎巴嫩的时候,见识到的是两个我所见过最令人惊奇的国家。可能是因为对这个区域本身知之甚少,所以才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国家已经被政治和军事过度同化了,在媒体、新闻的夹攻之下,甚至可能早就忘了参战的双方其实都是人,我没办法消除这种强烈的感觉,它不停地召唤着我。”
不仅如此,托马斯·麦卡锡还对在那里遇到的艺术家,以及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那种激情,记忆犹新,他继续说:“我当时就想,‘我要把这些都捕捉下来。’于是泰瑞克这个角色突然在我的脑海里成形。”在此之前,麦卡锡就已经开始构思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要角色了,那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学教授,因为时间的历练和消磨,早就没有了年轻时的热情,麦卡锡说:“在某个地方,因为某个原因,这两个人相识并走到了一起。”
《心灵驿站》的制片人玛丽·简·斯卡尔斯基(Mary Jane Skalski)是第一个读到剧本的人,她回忆道:“我一直知道他在写一些东西,我也分散着阅读了其中的几个部分,但是当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剧本后,我实在是不知道还有谁能带给我比这个更好的故事了。”斯卡尔斯基是被剧本中所蕴含的人性和希望所打动了,她接着说:“这个故事中里主要涉及到4个角色,讲述了他们是如何生活到一起,如何因为彼此而被改变的。如果你能够超越现在的自己一点点,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因为你所做的努力而得到彻底地改观。确实,对于那些对生活几乎不抱任何幻想的人来说,这是另一个机会,同时也鼓励着人们只要拿出一点点勇气,也许就能达成所愿。”
托马斯·麦卡锡也承认,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决定,就有可能为生活带来最大限度的改观,他说:“只要做出选择,就可以把我们送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向--这种说法本来就有点武断,不是吗?但我觉得,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其魅力所在,至少能够让我们意识到,不管我们多么愿意去幻想自己能够控制未来和命运,可是我们真的做不到。发生在《不速之客》中的故事,围绕着沃尔特的曼哈顿之行展开,他本来是漫无目的地在那里寻找,甚至想离开,可是他做出了一个突然的决定,想帮助两个孩子摆脱困境……他这么做之后,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有人能够预知这样的偶然吗?”
【关注美国的移民问题】
最初,托马斯·麦卡锡和玛丽·简·斯卡尔斯基一直坚持《不速之客》应该属于那种以角色为主的故事,发展到后来,他们也不得不同意多花些笔墨在现在非常热门的移民问题上。当麦卡锡结束了中东之旅,回到他在纽约的家之后,就开始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拜访当地的阿拉伯人社区上。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麦卡锡听到了有关一个年轻人已经被关在了政府移民管理中心、等待遣返的拘留室的故事……他随即改变了自己的探索方向,开始走访那些已经因为不合法身份而被关押的人,并知晓原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没有拿到在美国的合法居住权,麦卡锡说:“对这样的事,我们不能光用法律就一概而论,去评判这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因为我们不得不带着同情和理解去剖析这种现状,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动机或目标。”
除了玛丽·简·斯卡尔斯基之外,托马斯·麦卡锡还将他在《心灵驿站》中合作过的一干同事都带回到这部影片中,他说:“包括我的摄影师奥利弗·伯克伯格(Oliver Bokelberg)--他也是一早就读过剧本了,还有剪辑师汤姆·麦克阿德尔(Tom McArdle)和美工师约翰·派诺(John Paino),这些人都责无旁贷地跟随着我……能够和他们再度合作,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因为我们在想制作什么样的电影类型方面,有着相似的观点,那种融洽的合作关系本来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影片开拍之前,我和麦克阿德尔坐在一起讨论了很多事情,这种能够和一个信任的剪辑师一起工作的情况,无疑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好机会,影片从拍摄到布景再到剪辑,如此一气呵成的制作电影的流程,对于其制作本身也有着决定性的至关紧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他们在身边,我才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我自己的问题,而且他们还会时刻地提醒我,千万不要偏离最初制定的拍摄计划。”
与此同时,玛丽·简·斯卡尔斯基和托马斯·麦卡锡还需要和另外两个新伙伴进行搭档,即Participant和Groundswell制作公司,麦卡锡之前曾以演员的身份与这两家公司分别合作过--为Participant拍摄了《辛瑞那》和《晚安,好运》,Groundswell的则是《性福大师》……麦卡锡说:“等到了给影片找投资商的时候,这两家公司是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因为他们喜欢这种具有原创故事的作品,而且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体系去制作它。他们会给你提供许多能量、许多想法,同时还会尊重我对剧本的原创权和想象力,我们都深悉自己到底想要制作一个什么样的电影类型。”
在制作《不速之客》的过程中,“真实性”算是托马斯·麦卡锡贯彻到底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元素,玛丽·简·斯卡尔斯基说:“这部影片是根据那些在信仰上有了飞跃性发展的角色慢慢展开故事的,所以也需要观众也不得不跟着进程随之跳跃……但是,如果他们觉得这个故事一点都不具备可信度、不真实,又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托马斯·麦卡锡还表示,自己无心借着影片做一次政治陈述,只是想揭露一些有可能改变思想的人性话题:“影片中的角色卷入到了一个国民意识的境地当中--移民和遣送,当然,这不会改变世界的大体局面与分布,但至少可以提醒我们一个有区分差别的话题中的人性因子和连带结果。我抓住了真实情况所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愿意看到它吗?或者不愿意?这里还有讨论的空间吗?’”就这些问题,麦卡锡在影片中提供的不仅仅是回答,他还以一个电影人的身份将它们提升了一个层次,他继续说:“归根结底,《不速之客》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其中不乏弥足珍贵的友情。影片中包含了许多有趣、悲惨甚至平凡的时刻,却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