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爵
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则减三等袭爵(例如:亲王世袭,世子外的其它继承人恩给以县侯的爵位);罔代指的是第一继承人(世子)在原有爵位基础上减二等袭爵(例如:亲王罔代,世子恩给以郡公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则根据原有爵位的不同直接授予各个不同的尉阶爵位(如果原先是尉阶的爵位则其它继承人一律授予三等轻车尉的爵位);荣身是指爵位承袭只有一代不能有子孙继承;另外规定三等轻车尉的爵位子孙最多承袭二代。当然还有以宗爵、贵爵、显爵来划分爵位的方法。比如公阶以上(含公阶)的爵位非宗室不能授予(当然授予蒙古、青藏等地的王公以郡王除外;此外有两个特例原魏国公徐承业被授予豫章郡公世袭,黔国公沐朝弼被授予武陵郡公世袭),王、公两个位阶就被称为宗爵(实际上宗室子弟直到子爵以下才被从宗谱中除名,但一般性不能被称为宗爵);公阶以下尉阶以上都被称为贵爵;而尉阶则就是显爵了。
中国古代的爵位最早在殷商和西周时代就存在的是伯、侯、子三阶。伯是霸者的意思,只授予侯中的最有力者且只有东、南、西、北四位。侯是指拥有国家人民的小君主,对上面的王负责。子原来是王宫廷中重要的官员到了周代渐渐变成拥有土地人民较小的封建主(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封建指的是封分建制和以后的“封建”社会不是一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从何而始历来有争论)。西周时又出来一个爵位:公。公是指与王的最亲的和最有作为的宗室,作为和一般性的侯的区别所以称为公。原本是没有男这个爵位的,有一个内容和意思上很接近的爵位:田或者叫甸,也有称为附庸的。据说统一中国的秦最初也不过是一个附庸国罢了。秦汉时代的爵位都是二十阶和后来的都不相同,唯一保留的是侯这一阶。到了曹操恢复公的爵位后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皇帝成为权臣篡位的必经之路,公的称号和加九锡一样成为野心家的代名词。公、侯、伯、子、男五爵最早是在宋代一起出现的,但明代废止了子、男两个阶位,所以明代的伯爵是最低的一阶爵位了,就象大汉将军不是真正的将军而是锦衣卫低级武官一样,好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