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口乡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香口乡
乡政府驻下香口,人口26748人,面积269.4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下香口、八亩地、上香口、李师关、黄云铺、董家坪、黄竹扒、宋家河、黄沙河、老龙庙、沉溪河、枣树垭、白岩河、仓房、六斗、孟川、湖岭、白果沟、树撑岩。 香口乡位于郧西西北部的黄龙山脚下,东承土门,南邻马安,西通上津,北倚陕西,距县城22公里。辖20个村,132个组,7138户,26467人,劳动力14760个。
香口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版图总面积269.44平方公里,居全县之首。全乡耕地总面积26352亩(其中水田3409亩、平地10352亩、坡地12591亩),山场总面积28.3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6万亩),境内动植物品种繁多、量大质优,亟待开发的有马头羊、魔芋、神仙叶(豆腐柴叶)、黄姜、杜仲和板栗等。矿产资源是全县品种最多、储量最大的乡镇,已探明的金、磷、铜、钒、铁、硅、和滑石等矿产资源品种有40余种。水能资源尤以天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前景广阔,总投资2亿元的水石门电站建设工程已拉开序幕。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境内有神秘幽深的黄龙洞、风光旖旎的杨家沟水库、巧夺天工的树撑岩、具有传奇色彩的太子庙等景观让游客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香口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境内黄龙洞内发掘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伴生动物群化石及古人用过的器皿证实距今10万年左右,人类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距《郧西县志》记载,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曾在黄云铺设立开元县。民主革命时期,陈庚将军领导的十二旅司令部曾驻扎黄龙洞太子庙,并设区政府。2001年乡镇体制改革,原六斗、香口两乡合并组建新的香口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孕育了香口人民敦厚淳朴的民风,勤劳务实的作风。香口人民在丹江水库、襄渝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流下了辛勤的汗水,作出了巨大贡献。
香口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道路交通四通八达,省道“郧漫” 公路(郧西——陕西漫川)及“十漫” 高速公路(十堰—陕西漫川)并驾齐驱,穿腹而过,乡村公路网络不断延伸,通村水泥路全面铺开。乡中心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水电设施配套齐全,居住人口逾5000人;同时,村镇建设发展迅速,沿“郧漫”公路的八亩地、下香口、上香口、李师关、黄云铺、董家坪6个村庄集镇“一线串珠”,大集镇的格局雏形已成。电信、广电、移动、联通等各种信息设施全面开通,网络信号覆盖率达80%以上。
香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些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本着“再穷不能穷思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难不能难百姓”的理念,紧扣“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把握一个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推动两个转移(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坚持三个先行(宣传先行、规划先行、基础建设先行),培育四大产业(以推广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以人为本的劳务输出打工业、以矿产开发为主的工企业、以旅游开发为依托的第三产业),落实五好目标(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支好队伍、理清一个好思路、建立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的创业氛围)。大力发展以林、畜、菜、药为主的农业,新建杜仲、板栗等基地25000多亩,发展订单式药材基地5000亩,退耕还林1.4万亩,套种牧草3000亩,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3.56万头、5500头、3.58万只,新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20亩,种植大路菜9000亩;以磁铁矿、钒矿、金矿、新型建材等矿产开发为重点的工企业发展迅猛,近两年先后引进资金5000万元,投资兴办了15个矿产开发加工企业,工企业年产值突破3500万元,完成利税350万元;打工经济异军突起,年转移输出富余劳动力7500人,劳务收入达到4200万元,占据农民现金收入的半壁江山。2005年底,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2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50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51万元,全乡居民存款余额达3480万元,群众的住房、衣着、娱乐、出行等非食品性支出比例大增,手机、摩托车、彩电、空调、冰箱等高档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全乡的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