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郎乡

·六郎乡的由来六郎乡位于郧西县中西部,东与马安镇接壤,西与景阳乡毗邻,南与夹河镇交界,北与上津、店子、香口三个乡镇相连,因传说北宋名将杨延昭在此筑关屯兵而得名“六郎关”。
·六郎乡
·六郎乡乡貌六郎乡隶属于湖北省郧西县,乡政府驻两岔河, 辖20个村,154个村民小组,8393户,31654人,其中农业人口27762人。版图面积207.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7179亩,山高谷深,坡陡地少,是全县特困乡镇之一,也是全县目前最大的库区乡镇。陡岭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沿金钱河故道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将乡域版图一分为二,境内形成1.8万亩的人工湖泊及一系列四面环水的库中孤岛,襟山带湖,碧波粼粼,耕烟袅绕,舟楫争流。
·六郎乡简介六郎乡位于郧西县中西部,人口29968人,面积207.3平方千米。辖20个村委会:两岔河、木瓜、岩屋、陆家沟、王家沟、大石堰、罗坡垭、将军坪、龙泉、康家梁、壕渠、梁家川、青铜沟、三院、赵家河、六郎关、黄龙沟、柯家湾、观音垭、兵营铺。东与马安镇接壤,西与景阳乡毗邻,南与夹河镇交界,北与上津、店子、香口三个乡镇相连,因传说北宋名将杨延昭在此筑关屯兵而得名“六郎关”。辖20个村,154个村民小组,8162户,30141人,其中农业人口27931人。版图面积207.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6461.5亩,山高谷深,坡陡地少,是全县特困乡镇之一,也是全县目前最大的库区乡镇。陡岭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沿金钱河故道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将乡域版图一分为二,境内形成1.8万亩的人工湖泊及一系列四面环水的库中孤岛,襟山带湖,碧波粼粼,耕烟袅绕,舟楫争流。
六郎是中国共产党在郧西打草开荒、播火建政最早的地区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为重点,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努力实现乡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以马头羊为主的种草养羊畜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万只马头山羊基地初见雏形;大力发展经果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林特基地新建面积1000亩,荒山造林近万亩,基地升级面积2000亩,退耕还林面积5000余亩,培植亮点,规模经营,全力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积极组织劳务输出,着力培植打工经济,使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年有序组织劳务输出10000多人次,可实现打工收入5000万元;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途径,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工业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全乡民营业户发展到158户。到2005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达到了8603万元和1417元。大大增加了农民群众现金收入比重,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把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巩固了税费改革成果,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产业扶贫与项目到村到户相结合,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实行“山、水、电、林、田、路、沼气”综合治理,使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逐步摆脱贫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启动和完成了乡村路网建设、高压输电线路改造、移动联通通讯建设、有线话网扩覆、集镇人畜饮水、广电宽带网建设、集镇扩容、民政“福星工程”、库区码头渡口建设和扶贫开发攻坚“十大工程”,优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发展环境,逐步缩小了与兄弟乡镇的发展差距,为构建乡域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蓄积了发展后劲。
严格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有关规定要求,以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为主线,以满足育龄群众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全乡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牢牢把握“治水上保一帆风顺,管路上保一路平安,打邪教保一方净土,带队伍保一抓到底”的四个重点,深入开展干部巡村入户、治安防范和矛盾调处工作,全乡社会大局稳定祥和;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以思想建设为先导,以组织建设为保证,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形成了一个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和组织网络。
“花染清风山叠翠,柳绽新枝银鱼肥。野鸭逐浪千帆舞,碧波荡漾白鹭飞;朝霞满天映晨炊,渔舟唱晚载梦归。汗水挥洒幸福路,春到库区风光美。”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六郎三万干部群众的开拓拼搏,这一方历尽沧桑的热土,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