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桥
郝桥由来郝桥名称的由来,据说是最初一位郝姓的人家,因过河不方便,而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石的桥,非常漂亮,他命名此桥为“郝桥”,从此这个地区因桥有名,称为“郝桥镇”。
郝桥概况郝桥镇(Haoqiao Zhen)位于河北省南和县东北部,东与史召乡相邻,西与东薛屯乡交界,南与侯郭乡相接,北与任县骆庄乡接壤。面积62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寺后村,在县政府驻地东北偏南15千米处。邢(台)临(清)公路过境,西距107国道20千米。澧河流经。邢(台)--清(河)公路横贯东西,境内有11万千伏变电站和移动、联通营业厅各一所,具有十分优越的交通、电力和通讯条件。
郝桥镇是河北省百家重点建设镇和邢台市13家重点建设镇之一。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商业贸易一直比较发达,已形成以“邢清路”与“朝阳路”为主的“两横四纵”的市场建设格局,各类门市店铺300余家。粉制品加工业是郝桥的一大特色产业,历史悠久,是冀南最大的粉制品生产基地,拥有企业摊点1300家,年产优质粉条、粉皮、粉丝9000万公斤,产品畅销晋、冀、鲁、豫等省区。面粉加工业发展迅猛,全镇拥有面粉加工厂30多家,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面粉厂12家,年外销食用面粉、粉精2亿公斤。养殖业初具规模,已形成以东泥、丰庄两村养猪为中心的瘦肉型猪养殖基地,投资50万元以上的养猪厂180余家,投资100万元以上的7家,年出栏瘦肉型猪2万余头。建设的建材、木材、粮食和农产品交易市场陆续投入使用,众多行业蓬勃发展,年商品销售额达到1.4亿元[1]。
区划沿革1953年置郝桥乡,1958年改公社,1974年公社驻地由郝桥村迁至寺后村。1984年复置乡,1985年改镇。辖刘庄、霍庄、东泥、西泥、后东、后西、前东、前西、寺后、南郝、红庙、杨庄、西高、梁庄、程庄、苏街、西徐、东徐、岗上、郑庄、大林、薛屯、丰化庄、北葭、南葭、侯西、侯东、吴村、凡屯、焦村30个行政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
总人口
53663 人
男
27241 人
女
26422 人
家庭户数
11532 户
家庭户总人口[总]
53663 人
家庭户男
27241 人
家庭户女
26422 人
0-14岁[总]
15358人
0-14岁男
8052
0-14岁女
7306
15-64岁[总]
35907
15-64岁男
18003
15-64岁女
17904
65岁及以上[总]
2398
65岁及以上男
1186
65岁及以上女
1212
常住本地户口
53308
特色产业邢襄粉都——是郝桥镇的美称,也是对郝桥镇特色产业的形象概括。郝桥制粉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年间,家庭作坊式制粉业就已经起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高潮在南和县掀起,郝桥镇制粉也深受影响,走出手工制粉的郝桥群众,引进了先进的制粉机械,制粉摊点和粉制品数量迅猛上升,很快形成了一大地方特色产业。制粉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支持。郝桥镇党委、政府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支持不指挥,帮扶不包办。据统计,该镇用于基础建设的投入曾达到900多万元,先后铺设油路11公里,硬化街道8万平方米,打井配套30多眼,并沿邢清公路筹建了粉制品市场一条街。
传统老产业的振兴,同时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制粉为龙头的产业链条。一些信息灵、关系广的农民从制粉的原材料中看到了商机,纷纷加入原材料购销队伍,并逐步使材料运购、加工生产、外出销售分开,产生了常年从事原材料贩运、生产和销售的专业队伍。产供销一体化的形成,使制粉业摆脱了资源和区域的限制,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3]。
经济发展该镇乡镇企业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面粉加工和粉制品加工两大行业,被确定为南和县五个工业小区之一。截至2003年,全镇共有面粉厂24家,从业人员300余人,日生产能力近千吨。粉制品加工摊点1200家,从业人员1.8万人,日产粉条、粉皮等粉制品91万斤,年产值1.3亿元,年利润1200万元,产品销往北京、山西及河北省周边地区。2001年投资500万元兴建的邢台润健粗杂粮食品有限公司,是省市命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河北省两家重点生产粗杂粮食品的公司之一,日转化杂粮5吨以上,其生产的杂粮挂面、饼干、粥粉等系列产品已打入太原、济南、北京等城市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2003年投资300多万元的立新粉制品厂建成后,成为全镇粉制品生产的龙头企业,是华北南部最大的高档粉制品生产厂家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郝桥镇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集贸市场一直比较兴旺,为南和县东北部最繁华的商品集散地。截至2003年,镇区共有多类门店300多家,初步形成了二横四纵的市场建设格局,共有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营业额达6000多万元。占地10多亩的郝桥建材批发布场已投入运营。占地20余亩的郝桥粮食批发市场和占地20多亩的前东农贸市场已建设。投资1300万元、占地近30亩的郝桥综合贸易市场2003年底建成。该市场成为郝桥小城镇建设的一个亮点,并成为全县唯一的一家乡级规模贸易市场[4]。
名胜古迹历史上的郝桥人口兴旺,农业物产丰富,曾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金刚寺”,又称“南大寺”。香火旺盛,据传说有以白面书生曾在这座寺院里发愿若得中状元,便会重修寺院,结果果然得中,依其愿而重修了南大寺。如今的南大寺已经荡然无存,在其遗址上是现代化的南和县第二中学。
郝桥这个地方有很多有趣的典故,比如“三步两口井,一步一座桥”,“九头狮子镇南门”,“石头爷爷巡寺院”等等有趣的传说。
文化教育南和县第二中学位于郝桥镇,在南和县文化教育中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其规模居全县民办学校之最,现有教学班15个,976名学生,50名教职工。学校分教学区、生活区两部分,雄伟的教学楼屹立在校中央,东南侧宿舍楼可容纳700余名学生。另有微机室、仪器室、打字室、图书室、食堂、餐厅,建筑总面积4500多平方米。
教师年轻精干,35名教师均受过中、高等师范教育,学历全部达标。老师们集体办公,分设七个教研组,教研气氛浓厚。其领导班子,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名誉校长王廷山,原系邢台市教委副主任;校长张仁增,中学高教师,有三十余年的管理经验,南和二中校长,深懂教育规律;教务副校长马舒伸,中学高级教师,原系南和一中高中部副主任,是县教育战线上的业务尖子;有这一班人组成领导班子,为学校健康、顺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南和县第二中学是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按教学大钢设置课程,排除一切干扰,实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了落实这一办学宗旨,班子作了周密安排。每学期都举行体育课的体育、体操比赛,美术课组织的书法,绘画展览,教师考案的质量检查,学生优秀作业的展阅,普通话演讲会的举办,文艺节目的表演等,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以德治校,德育领先。学校领导从道德风范、思想作风、工作态度上首先为全体师生做出表率,老师更为学生做出师表。为落实这一点,学校在职作上都采用了量化处理方法,促进了以德治校。做学生的工作和风细雨,深入细致、措施得力。如安排班主任和政治老师,不是强有力的老师不予委任。教育学生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方法,利用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联系册、喜报等形式和家长沟通;与电影院、录像厅联系和社会沟通。三者紧密结合,多方面、多渠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把转化后进生作为重点,校长对各班的后进生实行档案管理。学生的犯错与悔过,进步与自新都记录在案,掌握学生的全部转化过程。转化学生注重感情投资,给学生以温暖,做到不体罚、不挖苦、不岐视、促使其从内心深处认错改过。
一所学校,要培育众多的合格人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南和县第二中学正在这一工作中增砖添瓦,为时代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文化教育中能迈出新步伐,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