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男,1953年11月出生,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7年留学美国。

199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晋升为研究员。

2000年12月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

2003年12月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2007年8月任url]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副部长级)。

中共第17届中央候补委员。

获奖情况:

1997年12月获"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

1998年9月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

2000年12月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3年12月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1年12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2004年12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赵宪庚是我单位事业新一代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率先在国内探索凝聚体系与外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 成为这一重要前沿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十几年来,他本人及合作者从理论上预言了十多种可测的物理效应, 多数已为他人实验所证实。1996年以后,他的工作重点转到了核武器物理研究,又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内做出了可喜成绩。

基础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有:

1.在国际上最先用SU(2)李代数技术研究两带耦合的场致局域化问题求得了普遍的解析解;

2.在国际上首先用初等数论方法处理光子频率与Bloch频率的公度与非公度问题,获得了DC-AC场中的局域化条件,给出了能带电子在DC-AC场中动力学完整而清晰的物理图象;

3.发展了求解准能量的Floquet理论,由此预言了分数 Wannier-Stark阶梯的存在和能带电子具有自相似结构的康托集能谱并被实验证实,丰富了关于时间域与能量域的相关认识;

4.预言能带Suppression效应并被实验证实;

5.预言双带之间的Rabi振荡并被实验证实;

6.将上述理论发展到超冷原子系统,发现了超冷原子的Wannier-Stark局域化和分数Stark阶梯并已为实验证实;

7.将上述理论推广到介观系统,发现了由于考虑自旋所引起的泡利阻塞效应和量子控制优化设计的普遍方案,可望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中得到应用。上述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得到了广泛引用,很多工作被国际权威刊物 Phys.Today和Phys.Reports专门介绍和多次评述,有几项还被写入国内外出版的研究生教材,这充分说明赵宪庚等人的工作已位居国际前列,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公认。

核武器物理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1. 全面负责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大型综合实验和数次核材料物性研究精密物理实验的物理设计,负责确立理论方案的技术路线,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为这几次实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2.全面负责我单位核武器重大项目的理论研究和核试验数据再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3.建立实用物态方程偏软、偏硬的微扰理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