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鳞蛇

中文学名:瘰鳞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瘰鳞蛇科
中文属名:瘰鳞蛇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Acrochordus granulatus
英文名:Marine file sna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Schneider,1799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物种信息:全长雌性1000mm,尾长占1/10。头部灰黑色,体尾背面灰白色,具黑色环纹或黑横斑。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头背被覆瘰粒状小鳞,吻背者略大;鼻孔位于吻背,开口向上,圆形,围以环形鼻鳞;眼小,位于头背侧,两眼间一横排有鳞8~11枚,瞳孔直立椭圆形。体粗壮而略侧扁,后段尤侧扁;通体皮肤松弛,覆以细小的瘰粒状鳞,环体中段一周有鳞约100枚;没有较大的腹鳞,沿腹面中央的皮肤形成一褶襞,覆以极小的棘鳞。尾短而侧扁。我国仅在海南省三亚沿海捕获过1条。国外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及所罗门群岛。生活于大陆或海岛沿岸河口地带,以鱼为食。在有的地方数量极多,常成群集队,渔民捕鱼时常被捕入网中。卵胎生,每次产仔蛇6~8条,初生仔蛇全长约220mm。
瘰鳞蛇属(Acrochordus)东方吃鱼的水蛇,无害,共2种,组成瘰鳞蛇科(Acrochordidae),常被画为游蛇科(Colubridae)的一个亚科。躯体粗大,皮肤松弛,鳞细小呈角锥形,一直延伸至腹部。嘴和鼻孔具瓣膜,可在水里关闭。爪哇瘰鳞蛇(A. javanicus)体长约1.2公尺(4呎),褐色。分布在中国至澳大利亚北部一带的江河和沿海水域。皮肤坚实可用。其粗糙如锉的皮肤用于夹住鱼类将其勒死。另一种瘰鳞蛇A. granulatus略小,腹部皮肤上有一鳍状突起。只生活在海水中,分布于亚洲南部至所罗门群岛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