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闪鳞蛇

中文学名:海南闪鳞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闪鳞蛇科
中文属名:闪鳞蛇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Xenopeltis hainanensis
英文名:Hainan sun-beam sna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Hu et Zhao,1972
地理分布 我国特有种。可分2亚种,指名亚种仅知分布于我国海南省。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为大陆亚种。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海拔200-800m的平原、丘陵与低山地区。晚上活动,白昼隐藏于草丛、枯叶下方。
体形特征 全长雄性865mm,雌性610mm。尾长约占全长的0.075。背面蓝褐色,有金属光泽,两侧最下3行背鳞间有1~2条断续白纵纹,最下一行背鳞灰白色;腹面灰白色,尾后段尾下鳞蓝褐色。头背蓝褐色,头腹浅蓝灰色或浅褐色。头较小而略扁,吻端圆纯,躯干圆柱形,尾短,仅占全长的1/13或1/14。头背有前后2对顶鳞,其间夹有1枚顶间鳞;无颊鳞;眶前鳞与眶后鳞各1;颞鳞1+2;上唇鳞7,3-2-2式;下唇鳞6-7,前3枚切前颔片。上颔齿每侧22-24枚。背鳞平滑,通身15行;腹鳞152-164;肛鳞二分;尾下鳞16-19对。
食 性 剖胃发现有蚯蚓及蛙残骸,根据其常到住宅附近活动,可能与觅食小型啮齿动物或食虫目动物有关。
物种信息:全长雄性865mm,雌性610mm。尾长约占全长的0.075。背面蓝褐色,有金属光泽,两侧最下3行背鳞间有1~2条断续白纵纹,最下一行背鳞灰白色;腹面灰白色,尾后段尾下鳞蓝褐色。头背蓝褐色,头腹浅蓝灰色或浅褐色。头较小而略扁,吻端圆纯,躯干圆柱形,尾短,仅占全长的1/13或1/14。头背有前后2对顶鳞,其间夹有1枚顶间鳞;无颊鳞;眶前鳞与眶后鳞各1;颞鳞1+2;上唇鳞7,3-2-2式;下唇鳞6-7,前3枚切前颔片。上颔齿每侧22-24枚。背鳞平滑,通身15行;腹鳞152-164;肛鳞二分;尾下鳞16-19对。我国特有种。可分2亚种,指名亚种仅知分布于我国海南省。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为大陆亚种。栖息于海拔200-800m的平原、丘陵与低山地区。晚上活动,白昼隐藏于草丛、枯叶下方。剖胃发现有蚯蚓及蛙残骸,根据其常到住宅附近活动,可能与觅食小型啮齿动物或食虫目动物有关。繁殖习性不详。濒危信息: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