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
邓国(前1264年——前678年)曼姓国。邓国的先人早期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商代的邓为侯国,约在河南孟州市境内,卜辞中有"王在登"的记述,登即邓。据《明嘉靖邓州志》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此邓之始。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将其叔父曼(字德阳)封于邓地,建立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马世之先生认为,商代晚期,邓人南徙至今河南郾城县东南。西周初年,又举族南迁至南阳盆地,其地域在今河南邓州与湖北襄樊一带,都城约在河南邓州西南的林扒镇。西周以后,邓国又徙都于今湖北襄樊市附近。西周时,邓国与周王室及姬姓国关系密切,先后与井、应、等国联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康时代的盂爵铭有"王令盂宁邓伯"之句,记述了周王派盂慰问邓国君之事。西周中期开始,有关铭文上邓群一律称"公",反映了邓国权威的进一步提高。
春秋时期,邓国依然活跃,邓与郑、楚等国保持有婚姻往来。《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千里迢迢到鲁国访问。鲁桓公九年邓与楚、巴二国发生纠纷,引发楚巴联军伐邓,结果邓师大败。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经过邓国,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邓国大夫提出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邓侯不听。第二年,楚文伐邓。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再次伐邓,将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