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园

位于宁夏隆德县城北,北象山上。象山因其形似大象而得名。象首朝西,鼻伸微卷,沟缺为耳,四土堆为足,尾略朝北。相传武王伐纣,普贤菩萨(真人)助破黄河阵,西归极乐天,至山(六盘山)外停跸注南山龙脉。座骑大象遂幻化成此山。另一说崆峒山主持妙龄师父讲:“普贤菩萨骑着白象去广济禅寺拜见高人师夫,碰见师夫就立即跨下白象来,跪地磕头双手合掌膜拜,把白象留在这儿,白象便变成了山—俗称北象山。
普贤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普及一切善,站在佛祖的右边,表示“理德、大行”其座骑是大象,表示大慈力,六牙表示大度(六种修行到彼岸的方法),四足表示四如意(四种禅定)。
象山园始建于1996年。园门牌楼式,拾阶而上,迥转至巅。筑亭两座以供休息观景。山腰有弘法寺。山置松柏、山桃。春天桃花开时红霞映山。夏天苍翠成荫,可供游人纳凉。描写象山桃花有诗云“疏雨清风淡云烟,枝头啁啾鸣鹂鹃。数枝翠柏掩亭舍,万朵红霞染象山。”
站在象山远眺,清流水从六盘沟涌出,大清河水自黄家峡而西,在城西雍家嘴头汇合滚滚西去,在沙塘转角嘴汇南岔水,至周家嘴头汇凤岭水(小河水)奔东峡转而入渭(今甘肃静宁)。周以前今隆德境内有少数民族“鬼方”者,游牧为业,逐渐强大,常东侵商朝,后成为周的最大边患。周有数王西陲料民,相传周赧王料民,见境内山势蜿蜒如龙,有帝王之象,于是三斩龙脉,即雍家嘴头、转角嘴、周家嘴头三处断缺之处。周灭殷纣,重视农业发展,疏浚导河,灭除水患。龙者,水也。所斩“龙脉”处,正是出水口,其实应是周王断山疏导河水而不是斩断龙脉。
县城西南山形宛如凤临风展翅,故名南凤山。南凤山下有吹箫台。相传秦穆公爱女弄玉善吹笙,于西河畔筑吹笙台。她在一个月朗星稀之夜,窗前吹笙,暗中似有一异音相伴,使其如痴如醉,夜梦一英俊少年跨凤而来,以箫和鸣,此即吹箫引凤典故。秦楚不和,楚王相见台生妒,掘台为壑(坑)至乾隆年,田五起事,占底店(奠安)为据点,清派大军云集隆德,平底店,杀一千二百多回民军于隆德,填尸壑中,平而植树。台壑惧失所在。1961年修建农机场时,尸出又埋,至今犹在地下。
城南可见旧墙,此即明时所削城墙旧迹。隆德城即宋时笼竿城,曹玮所建,郝荣掘挖城壕,庆历三年以笼竿城建德顺军,金升为州,后升节镇军。元大德八年建静宁后,“原有城郭可居”遂将隆德县从今西吉火家集移金德顺军址。明成化十九年削南城。明以后隆德县城仅见北城墙残迹。明旧墙北曾有金建广济禅寺遗址。1984年,出土金大定十二年“德顺州广济禅寺塔下安葬公德论”碑石。碑石现存于县文物所。
广济禅寺以北今环城南路有左公柳28棵,为同治十年左宗棠麾下所栽。曾有人诗云:“虬蟠苍仆叶婆娑,风犁雨耕百年多,肃立尘寰坎坷道,万缕飞絮落渝河。”
城东可见堡子山。堡子山其形似龟,故称龟山。龙有九子,□□,(音bi xi意驮石碑的大石龟)周王斩龙脉后,龙遣九子于斯,汉武帝越鸡头见龟山,筑堡龟背,称东山堡。宋金争夺德顺州,宋吴琳命子吴挺守东山堡,金兵以东进,挺以滚木擂石下击。。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欲拔德顺,占东山堡以旗指挥,马肩龙以九千乡兵守御,城破自刎,蒙古主既得德顺州,移兵避暑六盘山。
今隆德县城,四路八街鳞枇栉比,渝河大道康庄通畅,沿河楼台亭榭,珍树异花。观泉亭立于街口。隆德有三泉,大观泉、小观泉、侍郎泉,泉水清洌,夏不枯、冬不冰。尤以大观泉最为知名。因此,2004年修观泉亭,现泉水仍汩汩不息孕育着淳朴的乡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