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渡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镇政府驻梅林路49号,东经117°01′,北纬30°05′,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行政区面积388平方公里,总人口756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535人。全镇设立秋浦、老街、尧城、梅林、尧河、建德、兰溪、河西、团结9个居民委员会和梅城、黄泥、樟树、尚合、东山、孝义、徐村、高岭、梅山、良田、西村、枫树、乃滩、东村、查桥、毛田、长岭、兰城、汪街、永丰、禾丰、大庄、永胜、管山、董冲、龙岗、大碑、双西湖、建东、汪村30个村民委员会。北靠张溪,东邻洋湖、葛公,东南邻洪方,西接香隅、建新。南依花园里、官港,西邻东流、香隅。

尧渡镇以境内尧渡溪得名。相传舜帝生于斯,耕于斯,尧帝闻其贤,千里巡至而渡溪。据《建德县志》记载:“城东有溪,旧有渡,尧南巡至此”,故名。早在至德年间就是县至所在地。解放初期为城关镇,1958年成立尧渡人民公社,1969年改为东方红公社,1972年建立尧渡镇,1992年全省撤区并乡时与徐村、良田乡合并仍称尧渡镇,1995年良田析出,2001年良田复并入。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查桥乡(查桥乡以驻地查册桥得名。1952年曾用名为历山乡,1958年并入尧渡人民公社,1961年从尧渡析出成立毛田公社,1969年与马田合并为前进公社,1972年马田析出,1981年更名为查桥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改为查桥乡,1992年全省撤区并乡时与马田合并仍称查桥乡)、建新乡(建新乡是1969年由建东、新岗两公社合并,取两公社名首字建立建新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改为建新乡)并入。

206国道纵穿全境,327国道在北境纵穿并与206国道相接,全镇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

全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靠山临湖,尧渡河和香隅河分别穿越东、西边境,黄泥湖位于境内西侧。小(一)型张坂水库、周山水库、前进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400、525、1025公顷,总库容量分别为118、117.7、1110万方;小(二)型汪村水库、汪村水库、董冲水库、虎形口水库、新岭水库、柴山水库、冲坞水库、刘湾水库、姚山水库、舒家山水库、花山水库、和尚岭、蟹子坑、油术、梓山、泉冲、操山、张山、西村、田垅水库、查坑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90、180、70、190、238、152、53、80、52、133、195、240、160、438、40、606、205、615公顷,总库容量分别为15.6、11.8、17.8、270、390、350、226.5、184、110、74.8、14.3、41.5、56.5、25.2、22.4、87、36、41.5、16.8、88.5、24、98.6、49.5、24.1万方;泽潭湖圩堤长2330米,起讫堤顶高程19.8—20.7米,可保水位19米,保护范围:面积550公顷,耕地167公顷(2500亩),人口100人;泽潭湖圩堤长2330米,起讫堤顶高程19.8—20.7米,保护范围:面积1320公顷,耕地347公顷(5200亩),人口2100人;跌水小水电站装机容量4/220(台/KW)。赤头电机排灌站装机容量6/480(台/KW);尧渡护城圩堤长6432米,起讫堤顶高程22.5—23米,可保水位20.5米,保护范围:面积1320公顷,耕地347公顷(377亩),人口2100人。

农业以水稻为主,油料、麦、焦枣、板栗、蜂蜜、中药、茶叶等次之;竹木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仅稀有金属就达十余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矿带长达数公里。此外,桐油、生漆、杉树脑作为东至县的三件宝,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还有蜚声中外的“祁红”茶。另有野生资源有猕猴桃、芒杆、小竹子等。

境内良田村有一石碑,是明世宗朱厚(火总)于嘉靖33年(公元1554年)命江西监察御史为徐绅之母所建,碑上刻有五龙戏珠,碑文清晰,保存完整。西村有一龙山洞,长达400米,洞中有大厅,分主侧两洞,可供游人揽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