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劫夫

李劫夫(1913~1976)

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农安,1976年12月17日卒于沈阳。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延安晋察冀边区参加音乐活动,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军中任文工团团长,作有歌曲《坚决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副部长。1953年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音协辽宁分会主席 。作品有《我们走在大路上》,为毛泽东诗词谱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语录歌。他还创作了歌剧《星星之火》和几部小歌剧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选》。

劫夫,应该被记住的名字

对于现下的年轻人来说,劫夫的名字应该是完全陌生的。如果提起他的歌曲,能够记住的大概也只有四十岁以上的人们。《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唱二小放牛郎》……

我是熟悉劫夫的歌曲的,因为我从那个年代走过来。那年月,除了八个样板戏,能唱的歌儿就是革命歌曲。在这些革命歌曲中,劫夫的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歌儿,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风靡一时,而且确实写得好。我很佩服劫夫,缘于他能给毛主席语录那种无韵律、无字句规则的散文、散句谱曲,而且曲子好听,唱起来琅琅上口。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牛得要命。我总想象劫夫是怎样的一个人,对此人充满了好奇,但因孤陋寡闻,始终没有发现相关的资料。

前些日子买到沈阳师大霍长和先生的《红色音乐家——劫夫》,才得识庐山面目。之所以漏掉一个“真”字,盖因我读书一向存疑处多,在没有其他相关资料文本可以互读的情况下,我只能说此书可以得识劫夫的庐山面目,但不敢肯定其是否“真”。

忙里偷闲,三天读完。作者是在经过对劫夫家人、生前友好及有关人士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参阅相关史料,依照个人的价值判断,完成了这本传记的写作。所以,此书呈现出来的劫夫一生,在本书中较为立体、丰满,可读性也很强。

从此书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比较认真的人(比较认真一说,基于书中数处明显的错误,否则,我就说他很认真了),也是一个实在人。实在之处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以不知而臆测。因此,我虽对书中数处存疑,但基本判断是此书可算劫夫之“信史”(旁证是传主的家属和亲朋故旧认可此书,而且出版社是国内比较权威的“人民”)。虽然此书的格局有些嫌小,但仍可以算作是一本比较客观、理性的传记,并没有因为作者对传主的热爱就刻意拔高。

我读此书,目的性很强:了解劫夫。这一点在掩卷之后基本做到了。除了生平事迹之外,我的兴趣点还有两个:一是劫夫的创作理念,二是劫夫的创作原则。还好,都弄清楚了。下面就这两个问题抄一点书。

1、劫夫的创作理念。P248引用春风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劫夫歌曲选》劫夫本人所作的前言,“我写的歌曲,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为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和种种政治运动的。我觉得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假如不是配合全党的各项政治活动,便不能产生我的这些歌曲,因为党的各项政治活动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重大事件,千百万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跟着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假如我的歌曲不去表现他们,不能对他们壮丽的事业起一点作用,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在考察了劫夫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后,认为此说不准确,提出这样的提法,即劫夫的创作理念是“致力于表现人民的斗争生活”。我以为,安波同年在《人民日报》对劫夫的评价“他是群众的知音,群众是他的知音”,相对准确一些。一言以蔽之,人民性应该是劫夫的的创作理念。

2、劫夫的创作方法:从本书描述可以看出,劫夫作曲的素材基本上源于民间,应该说,民间音乐、抗战救亡歌曲和苏联歌曲对劫夫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但劫夫作曲并非简单地套用这些丰富的素材,而是化用,一“化”便生出属于他自己的风格来。论者鲁煌曰:他有“……非凡的处理歌词的才能。无论多么拗口、参差不齐或冗长的歌词,在他笔下都能处理得流畅通顺,易于上口。”(P214)书中还通过劫夫学生的日记,转述了劫夫对自己创作的阐述:“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更重要,应把表现乐曲内容放在第一位,根据内容确定形式,要准确地抓住形象,创作要把词的语气充分表达出来。……我写的曲子有个特点,强调对句,使歌曲进行有规律,唱起上口,另外,特别注意形象,力求把形象表达准确;特别注意语言语气,尽可能表达出内容的神态。”(P219—221)作者认为,毛主席语录“入歌意谓劫夫写作已进入自由境界”(P294)。沈阳音乐学院的部分教师认为,劫夫处理歌词的能力“不但国内很少有人与之相比,就是在世界音乐史上,也足可与擅长在音乐中处理语言的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天才相媲美!”(P393)我以为,上述评价是中肯的。

劫夫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也是革命者。他的一生,包括创作生涯,与革命、政治息息相关,而他的个人悲剧也正是因为与政治的关联而产生的。这些我不赘言,书里都写着,读完即知。

从总体上看,本书虽格局嫌小,且稍显粗陋,但仍不失为了解劫夫生平的必读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