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龟山水库

白龟山水库简介
白龟山水库位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沙河本干上,大坝位于平顶山市西南郊,距市中心9公里,东经112°50′至113°15′及北纬33°40′至33°50′之间,因拦河坝和顺河坝(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名。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6年8月竣工。东西长15.5公里,南北宽4.2公里,占地近70平方公里,库容量6.49亿立方

米。拦河坝长1.64公里,高23.6米,顶宽6米。上游有昭平台水库,下游有泥沙洼滞洪区,左临颍河上有白沙水库,是一座综合治理沙颍河的水利枢纽工程。下游为京广铁路干线、平顶山、漯河、周口三市及豫皖平原,位置至为重要。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40㎞2,其中昭平台、白龟山水库间流域面积1310㎞2,水库多年平均降雨量9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4.23亿立方米。水库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1998年10月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达到两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达到9.22亿立方米,

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综合利用的大II型年调节半平原水库。 白龟山水库是一座碧波浩淼的人工湖泊,既有湖的秀姿,又有海的气魄,取名"平西湖", 散落在荡漾碧波中的十几座沙洲,星星点点,若隐若现,时沉时浮,闪现灿灿银光,组成有名的白龟沙洲。北岸绿荫丛中掩映着工人疗养院,沿湖而建,各式建筑依山临水,风格迥异,颇具水乡风味。南岸的宋寨村,是清代文学家、《歧路灯》作者李绿园的故里。村旁的鱼陵山上,有大小墓葬70余座,为战国、西汉古墓群。水库西北的滍阳(包括库区部分)为古应国故城,城西门外的滍阳岭,是西周应国贵族墓地。
白龟山水库位于平顶山市西南郊沙河干流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库。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总库容9.22亿m3。水工建筑物主要有拦河坝、顺河坝、北副坝、拦洪闸、泄洪闸、南干渠渠首闸和北干渠渠首闸等。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40km2,水库上游建有昭平台大型水库,昭平台至白龟山区间流域面积1310km2。
水库工程建设
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灾害损失惨重。当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月,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成立。是年秋末,地质部淮河地质队在沙河上游初选曹楼和下汤两个坝址修建水库。1953年冬-1954年夏,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工程部会同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共同查勘,选定昭平台、白龟山两个坝址。1954年7月至1955年4月,由地质部淮河地质队与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第一基本工作队共同进行白龟山坝址首次地质勘察、测绘和土的物理力学试验,为技术经济论证提供资料。1956年初,治淮委员会《淮河流域规划》中第三卷“防止水灾”明确把昭、白二库列入优先修建项目,规划目标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从1958年起到2006年止,48年间白龟山水库的工程建设前后经历了兴建、度汛、续建、“75•8”应急处理、除险加固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