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

从上海简短的城市历史来看,上海本地人指浦东、宝山、南汇、嘉定、松江等地的原住民。而今日上海人的概念存在时间仅百年左右。所指的范围包括原住民与上海开埠后来自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移民,尤其以苏北和宁波的移民最多。上海人通常讲上海话,上海话属于流行于江南的吴语。
改革开放后,各地移民纷纷涌入上海,部分人为上海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被称为“新上海人”,但是过量外地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公共卫生、治安状况的恶化,同时使得就业市场竞争趋向激烈,成为了上海社会主要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浦东开放上海大发展以来,形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潮。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新来的所谓“新上海人”,大多不会讲上海话。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上海人拥有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崇尚自由竞争,实力至上,并且对一切事物都以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加以考量。另外,上海人对于生活的要求普遍比一般中国人高出不少,这多半是因为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处,海纳百川地自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明,迥然不同于中原文化,却带有江南文化的细腻古典。有些人将这一系列的价值观统称为海派.文学也有海派文学之说.
另外,就市区和乡土而言,上海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市区上海人,即原来的城市户口民众,一是郊区上海人,即主要是原来的农村户口民众。市区上海人是由过去移民形成的。乡村上海人则是原本的上海人或松江府人。上海从江苏省独立为直辖市的历史并不太长,而上海各郊区县则是在1958年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在上海郊区,通常称上海市区为上海。
来源与形成上海地区的上古居民是吴越人的一支。吴越人是周朝以来分布在长江以南吴国(今江苏、江西)和越国(今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一个族群,西周时期太伯奔吴建立吴国,后又先后被越国、楚国征服,楚国时为春申君的封地,因而上海又简称“申”。在晋朝的衣冠南渡、两宋之间等时期,都曾有中原人大规模移民江南。在南宋时,设立了上海镇,元朝时设立了上海县,近代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大都市。
广义上,在上海市的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是实际上,市区和郊县的情况存在着一些区别。上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埠形成重要的国际性都市,继而从江苏省分离出来,最后设立一级行政区(直辖市)的这段历史只有一百多年。今天上海市的各郊区县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开始,才逐渐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的。
根据这一区别,上海人可以分别讨论。一是市区上海人,即原来的城市户口民众,一是郊区上海人,即主要是原来的农村户口民众。市区上海人主要是由过去的移民形成的,人口成分变动大。郊区的上海人则基本是原本隶属于江苏的太仓州人或松府人,人口变动较小。
在上海郊区,通常称上海市区为上海。因此,可以将狭义的“上海人”定义为市区上海人。
上海人口的变化
开埠时的上海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为520万人;至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已增加到1378.86万人,是解放初期的2.7倍,占全国总人口的1%。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0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人。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72人。
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2.72‰,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75‰,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人平均期望寿命81.08岁;妇女总和生育率0.95;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万人,占户籍人口20.80%。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中国居第一位。
狭义上海人上海人中所说的“本地人”和“移民”,大约以上海开埠为时间区分点。本地人是在开埠前就已经定居上海地区的原住居民。上海开埠后的移民则来自于中国各地,大部分为江苏、浙江等吴文化圈地区的移民,此外广东的移民也数以万计。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居于此的本地人,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新的上海。大规模的移民最初源于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大批难民躲入有外国势力保护的租界,直接造就了租界的繁荣,并为日后源源不断地吸引移民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口流动逐渐减少,现代上海人的群体逐渐稳定。今日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的大都是这些移民。移民上海人大致构成是原籍江苏30%左右,原籍浙江65%左右,其中以宁波籍为最多。
不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上海开发浦东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纷纷来到上海工作、生活。他(她)们中定居下来的被称为“新上海人”。对新上海人而言,老移民无疑可以归入本地人的行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