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尖鳍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学名 Centrophorus acus

命名者 Garman, 1906

中文名 黑尖鳍鲛

科中文名 尖鳍鲛科

科号科名 032Centrophoridae

模式种产地 Japan大陆名尖鳍刺鲨

栖息环境 深海、近海沿岸俗名 棘沙、刺鲨、沙鱼

栖息深度 200 - 200 公尺 食用鱼类 否

有毒鱼类 否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81 cm经济性 否

台湾分布 南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李柏峰(2003)硕士论文、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Needle dogfish

型态特征

体延长;头平扁;尾柄无尾前凹洼;吻短,背视钝三角形,侧视尖突;口前吻长稍大于口裂宽而短于口裂到胸鳍起点之距离;眼长椭圆形,两端尖,眼径约等于眼前吻长,距吻端比距第一鳃裂为近;鼻孔中大,几乎横列,外侧位,距吻端较距口裂为近,两鼻孔间隔等于吻端到鼻孔之距离;前鼻瓣中部有个三角形尖突,后鼻瓣舌型,向前方突出;口裂浅弧形,近于横列;口侧具一斜行深沟;唇褶扁狭而短,上下唇褶约等长;上下颚齿不同形,为单齿头形,上颚齿小,齿头外斜,尖三角形,边缘无锯齿,基底近方形,中央有一突出柄,无正中齿,每侧每行16齿;下颚齿大,齿头外斜,基底方形,中央有一突出柄,无正中齿,每侧每行17齿;口裂后方有弧形细颏褶;喷水孔大,半月型,前缘有一瓣,能开闭;鳃裂宽大,最后一个最大;盾鳞互相重叠,具三纵脊,中央脊明显而长,侧脊短而弱,后缘具三棘突。背鳍二枚,各具一硬棘,每棘每侧具一沟槽;第一背鳍低而基底颇长,基底长约为鳍高的二倍,起点位于胸鳍基底后上方,距吻端约等于到第二背鳍起点之距离,硬棘短,约2/3被皮肤所包埋;上角钝圆,后缘稍凹,下角延长尖突;第二背鳍小于第一背鳍,约与第一背鳍等高,基底长为第一背鳍基底长的3/4,起点约位于腹鳍基底末端后上方,距腹鳍比距尾鳍起点为近;第一背鳍基底末端到第二背鳍硬棘基底之距离约等于由吻端到胸鳍基底中点之距离;上角钝圆,后缘斜直,下角尖突;尾鳍宽短,尾锥轴上翘,上叶发达,有一缺刻;腹鳍低平,起点距第二背鳍较距第一背鳍为近,外角钝圆,后角稍尖突;胸鳍中大,外缘长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外角钝圆,后缘稍凹,内角尖突,内缘几乎平直。体灰褐色,腹部色淡。

栖所生态

生态习性不甚明了之深水鲨,可以生活在水深200 公尺以上。成熟雄性约为81 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南部及台湾东北部及南部;中西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海域。

渔业利用

罕见鱼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