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主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国家社会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德文:Nationaler Sozialismus),这个政治词汇源于德语,在中文语境中尚无明确之译义与概念,易与纳粹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混淆。纳粹主义有时亦译作“国家社会主义”,然两者之意义并非全然等同。Nationaler Sozialismus 之涵义乃广于纳粹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乃起于十九世纪末叶的欧洲(1890年代),而主要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于德国境内流行的政治思潮与运动,其概念乃融合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但并非纳粹主义,因其基本上不含种族主义之内涵。

国家社会主义

其实,这里national真正的含义是指民族,符合了hitler的“种族至上论”以及种族清洗做法,国家社会主义毫无疑问是“具有德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里的“具有德国特色”是指德国位于欧洲中央,不可避免的要保留大量的资本主义,但国家极度集权,号召“公有化”,权利高度集中,人民思想高度统一并盲目听从于政府,政府大量宣传洗脑,欺骗行为,红色政权(旗帜也是红色)仍不失社会主义特色。“国家社会主义”在那个非常时期为德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充满了浓厚的愚昧与疯狂;德国当时不具有直接通向民主的道路,在国家危难之际,“国家社会主义”作为特殊时期的政府的

国家社会主义

思想旗号,统一了思想,恢复了一战以来德国人丢失的多年的信心,抛弃了绝望,再次看到了希望,在当时确实是德国人唯一的办法与出路。

一种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试图利用国家权力进行社会改良的改良主义思潮。

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有F.拉萨尔和J.K.罗贝尔图斯。在马克思主义刚诞生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刚出现的时候,拉萨尔主张实行普选制和工人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罗贝尔图斯认为工资应随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主张由国家制定工资标准,实行社会改革,以解决由资本和土地垄断而造成的经济危机和工资下降问题。他们回避国家的阶级性,打着社会主义招牌,鼓吹社会改良,实际上是要维护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这种思潮在刚刚形成的社会主义各流派中有相当的影响。后来A.希特勒则利用国家社会主义,推行法西斯统治和对外侵略。

国家社会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传入中国。1931年10月,张君劢、张东荪等,联络罗隆基,在北平发起组织“再生社”。翌年5月,出版《再生》杂志,鼓吹国家社会主义,后又成立以张君劢为首的“中国国家社会党”。1938年 8月,张君劢刊行了《立国之道》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张君劢等宣扬的国家社会主义,主要内容是反对阶级斗争,反对q,主张社会改良。他们强调应以国家、民族为本位,认为民族观念是人类最强的信念,阶级观念决不能与之相抗。“只有民族的纵断而能冲破阶级的横断,却未有阶级的横断而能推翻民族的结合”。说马克思主张的以阶级的横断打破民族国家的纵断,“实是一种迷梦”。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以一“恨”字为下手方法,宣扬国家社会主义是从情感、理智、意志三方面鼓舞国人的,并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把“有民族自觉心的民众”组织起来。在政治方面,主张建立一种合乎民主政治的政治制度。这种民主政治,不仅要借重专家的知识,而且要使专家占有地位,“这个地位是不为党派作用所左右,或政潮所冲动”。这样既可打破多党的纷争,又能防止一党专政。这种政治主张的实质是,企图在保存现有制度的条件下,作某些改良,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争取参政机会。在经济方面,主张保留生产资料私有制。具体原则是:使国家资本的经济与私营的经济以及合作的经济,有一个相当的比例,并在国家制定的计划下进行之。在文化教育方面,主张发扬民族文化,普及国民教育,保障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等。张君劢等宣扬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实质是要在中国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但国家社会党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很薄弱,其政治主张影响也较小。张君劢等人后来则沦为国民党政权的附庸。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