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
简介农业是一个大概念,主要是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实际上还应包括为土地产出服务的其它行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不一定是高效农业,只能作为高效农业的辅助措施。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品种更多、数量更大、质量更优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符合标准的多系列质量安全农产品、食品,创造名、特、优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
现在,大家都在谈高效农业,干高效农业。不少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看起来很现代化,但是,仅看经济效益也很差,甚至生产运营都亏本,更不用说收回基本建设的投资。有人认为跟着先进单位搞“一村一品”是高效农业……;但是先进单位效益高,自己效益却难提高。有的省市领导提出收入×000元以上是高效农业……。不少有心人在问自己,也问别人,“什么是高效农业”?怎样才能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一、概念
高效农业(high - efficiency agro; - efficiency agriculture; high efficiency agriculture)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
高效农业(南京新渡)图片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二、内涵
高效农业绝不仅仅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效益的内涵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效农业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
经济效益是指人类在取得经济效果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种耗费与成果的对比,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提高经济效益,就不能扩大再生产,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经济效果反映投入、产出关系,要求生产同量的有用效果,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耗费;或者用同量的劳动耗费能生产尽可能多的有用效果。对于经营者来说,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生产者往往能自觉地注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上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资金生产率(单位投资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
社会效益是指生产或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对社会文化、政治、宗教、军事、人口等方面的影响和效果。目前一般把社会效益集中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上,即一切经营活动满足于社会需要的程度越大,其社会效益也越大;否则社会效益就小,甚至没有社会效益。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能最大限度争取社会效益。我们从事一切经济活动,就要看是否符合最佳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一般情况,没有社会效益就不可能有经济效益。就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而言,较多的农产品输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安定;不断提高质量、产量,才可以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生产项目的增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还有一些项目,如自然风景区、饮食业、运输业、社会福利业等,就是
高效农业(泰州河蟹)图片直接对社会的服务。社会效益的指标一般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产品中商品数量与产品总量之比)等。
生态效益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对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环境条件所产生的有益的或有利的结果。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物质能量转化效率,是功能指标;生态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现存状态,包括环境质量和资源状况,是结构指标;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上述功能指标和结构指标计算。生态效益表现在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过程、能量流动转化过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方面的好的效果和影响。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有不同措施:对于生物资源,应注意资源增殖和永续利用,以增加系统的贮备能;对化石能源等限量资源,应注意节约,不可滥用和浪费;对阳光、空气、水等恒定资源,要坚持充分利用、提高效率,尽可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农业产品;空气、淡水资源可循环利用,但其质量如被污染则会失去利用价值;特别淡水资源缺乏,必须节约用水、科学用水,让每一滴水都为人类生存发挥效益。对已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的治理、对现有环境的改善、减少和防止对现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目的都是使现有环境变得更加有利于农业生物和人类本身的生存和生活,使环境的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就是人类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效益可以反映在现在,更重要的是它也反映于长远的未来;因而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最根本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效益的主要指标有:植物光能利用率、辅助能产投比、森林覆盖率、水、空气和土壤污染程度、土地沙化、碱化、侵蚀面积及程度等。
我们必须运用经济生态理论,分析和处理经济活动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使人类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不断发展。高效农业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高效农业的综合表现就是:单位面积上农产品品种增多、质量更优、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高效农业的几个误区一、设施农业与高效农业
设施农业是指在采用各种材料建成的、具有环境因子调控设施的半封闭式空间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大类。设施农业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设施提高对
高效农业(兴化稻鸭)图片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对生物能的转化率来提高生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生产条件现代化的表现。设施农业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先导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设施农业的运用和管理科学合理,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益,反之则会造成亏损,甚至设施的投资成本也收不回。设施农业不一定高效。
现在,几乎绝大多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效农业示范区都是设施农业;而且,几乎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经费投资建设。且不谈示范区的效益如何,只思考如此高效农业示范推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广大农村、广大农民至少在目前仍没有经济条件全面实施设施农业;
2、国家经济力量也不可能支持全国实施设施农业;
3、部分农业生产项目或生产某个阶段发展设施农业可显著提高效益,但不是任何项目任何阶段都能提高经济效益,没有必要全面推广设施农业;
4、国家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经费投资建设设施农业,能让少部分农民富裕起来,对广大农民和农村示范意义不大,而且也不公平,更不用说那些没有效益和示范意义的政绩工程;
5、全面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条件不成熟,而且没有必要;解决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
高效农业(姜堰肉鸽)图片题,决不能靠设施农业;解决绝大多数农民的致富方法,也决不可能靠设施农业。
二、“一乡一品”与高效农业
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实质是通过产业化使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的一种形式。“一乡一品”是广大农民在新的形式下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起点,能使农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这只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起步,农民致富的起步。这种形式也受资源和市场因素的制约,有些村通过发展某一产品,实现供、产、销“一体化”,打开了市场,一个村的农民富了;其它村的农民跟着学,后搞的农民就不一定能致富。因此,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从眼前看,也不一定是高效农业,一定不是最高效农业;如果从长远观点看,一定不是高效农业。
特色农业、“一乡一品”,如果不与其它相关副产品生产或相关产业相配套,就会造成部分资源闲置、资源浪费、甚至资源和环境破坏。例如:养牛村的牛粪就污染了环境,成为难题;后来又发展了牛粪培养食用菌,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经济效益也翻了一番。
在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区中,必须把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作为辅助措施。为了提高示范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采用必要的农业设施,合理生产特色产品,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产量,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高效农业的思路实现高效农业的途径,就是要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自然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一、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人类的生存、生活必须依赖自然环境,必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前提。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都有各地的特点,各种资源的差异,形成各地不同的资源组合。不同我们必须从当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对资源及其开发条件、利用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分析其合理利用的可能性、适宜性,按照经济生态规律的要求,采取合理的科学措施,就可以使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适度和最适点,使资源得以充分、合理、永续利用,避免因利用不当而造成资源衰退和环境破坏。
二、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
高效农业必须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农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卖不出去,就失去了生产的意义,就不可能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必须遵循国际化原则。要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需求,还要能更多地走向海外市场。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产业门类、产品种类和产品质量标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只有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才能实现农业高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生态学的原理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的农业生产。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不断提高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效率,加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使其达到最高指标;并保持和改善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空间、时间和土地,更好地固定太阳能。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发展庭院十边空地的种植,选用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采用先
高效农业(姜堰香菇)图片进的栽培技术等措施,提高植物产品产量,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效率。要把植物主、副产品及其废弃物尽可能转化为品种更多、质量更好,数量更丰富的人类能直接利用的产品。改变对秸秆、树叶、杂草等直接燃烧,为作饲料,植菇,最后作肥料还田;通过对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求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使自然资源能够长期地、永久地利用。例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就可推行种植和养殖结合,诱虫灯诱集害虫控制虫害和喂养动物结合的生产模式。在种植业大田内放养鱼、蟹、鳖、蛙、鸡、鸭等小型动物;以一盏灯诱虫的范围的农田为一个生产单元,中心部位设水产养殖塘或小型养殖场,塘(场)内设诱虫灯;灯光诱虫减轻作物虫害,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减少了种植业成本和用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昆虫诱集到养殖塘(场)内,又成为动物高蛋白饲料,变害为宝,一举两得,提高了效益。在此集成技术下生产的植物、动物系列产品,均可成为名符其实的质量安全农产品。
生态农业能使亿万农民富裕起来。在人均不足0.13hm2耕地上,靠传统农业或现代农业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靠近城镇、位于交通线上、有旅游资源等)大约只能使两亿多农民富裕起来。而生态农业却能为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开拓致富的新途径。
据人口预测,到2045年理想控制人口到15亿。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在人均不足0.1hm2耕地的情况下,创造出相当于现在4.5倍的单产、商品和财富;才能满足未来15亿人口高水平的生活需要。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子孙万代受益;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保证了生物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保障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
四、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当地资源条件为基础,建立第一产业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生物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关键,生产和销售生物主、副产品、及其各层次加工产品;按照供产销、种养加、农工贸、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村商品生产,帮助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农业内部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一方面,农业产业化通过产业群体、产业链条和生产系列,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及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带动和促进农业朝着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养殖、培养,多层次加工增值,开发名、优、稀、特产品,创造优胜品牌,增加生物产品的附加值,产生新的经济增量。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把生物再生产相关的产前开发与产后增值联结起来,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发挥种、养、加,供、产、销一体化综合经营的产业协同效应,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借助合同契约、保护价格和按股分红等制度,形成一体化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和积累机制,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样,就可以将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农业产业化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高效农业体系,在利益共同体内实现各类主导产品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的合理分工,协同互补,提高总体营运效率,扩大一体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适销率,从而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结构效益。以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为核心,延长农业产业链,着重发展养殖、培养和生物产品深加工部门,并延伸到储藏、运销、服务等领域,这样可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乡、村加工业、城镇服务业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能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村劳动力,能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自然环境良性循环;从而综合提高农村各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
在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在生物生产的某些环节上,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现代化设施,可以达到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或生物能转化率的目的。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一乡一品”起步,但决不可停留在一个特色品种上;然后,必需向前或向后延长食物链或加工链,开发系列农产品、食品,充分提高生物能利用率、废弃物利用率,走上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总之,十三亿中国人吃饭和最广大农民致富,只能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幅度增加资源产出率,土地生产率,生产系列质量安全农产品;防止污染、保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和产品优质化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系列更多、品种更多、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符合标准的质量安全农产品、食品,创造名、特、优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
论高效农业
湖南农学院经贸系曾福生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提出是对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估价。农业不仅是基础性的,也是效益性的。高产优质高效中高效是核心,一个没有效益的农业将是没有生机而日趋萎缩。高效农业的内涵是什么,高效农业在我国出现有无必然,如何推进高效农业?
在种植业上的高效农业,我很早的想法就是规模出效益。三仓的胡萝卜就说明了这一点。我没有问过这里胡萝卜的种植面积,但是我看的那框田,胡萝卜种植占80%,还有少部分的大棚蔬菜和冬季露天菜。在路上也看到好几家在洗萝卜的平房,我想没有规模,就不会有小作坊的粗加工。南沈灶的大椒也有一定的规模,这个镇有十几个大椒经济人为农户服务。如若没有规模,我想这么多的经济人就不会做大椒的生意。据说东台的一镇一品,使得知识的年青农民不外出打工,而在家做农田的文章。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
高效农业(靖江苗木)图片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