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皮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病原体:荧光假单胞菌,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7~0.75微米x0.4~0.45微米。

流行情况:本病为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荧光假单菌胞是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体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损伤时,病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均可患此病。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在捕捞、运输后,北方地区越冬之后,此病最易爆发流行。故又称为“擦皮瘟”或 “赤皮瘟”。

症状: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松动脱落,尤其在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稍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在体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感染;病鱼有时肠管亦发炎充血,有的出现烂鳃症状,病鱼行动迟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不久即死去。

防治方法:

(1)用二氧化氯全塘消毒,200-250g/亩.米

(2)混饲鱼每千克体重拌饵投喂10~15毫克氟苯尼考(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氟苯尼考0.2~0.3克),一日1次,连用3~5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