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塑
![矾塑](/images/load.gif)
一种民间手工艺。
在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当地人利用丰富的明矾矿产资源,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手工艺品-矾塑。
起源:
矾塑的起源有二说:
说法一:1920年,矾矿工人朱炳仁在明矾结晶桶里发明了矾塑。
说法二:1925年,年仅13岁的矾矿工人刘肇宝偶然看到有东西裹在矾晶体中,受启发创造了矾塑。
制作:
矾塑的制作比较简单:先用铜丝制成骨架,辅以彩色丝线等制成半成品;再置入矿山的明矾结晶池中,浸泡约2小时,即成成品。
特点:内部材料五彩缤纷,外部结晶的明矾晶莹剔透,美丽多姿。
苍南矾塑已经成为温州市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相信将来也会引起全国乃至世界上更多人的关注。
附录:温州都市报网络版相关报道:
苍南县矾山镇被誉为“世界矾都”,这里是著名的明矾矿区。但是,在明矾生产之外,心灵手巧的“矾都”人民“就地取材”,以明矾为材料制作工艺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矾塑艺人的家,一起去了解矾塑这一艺苑奇葩。
幼小的矾塑创始人
矾山的矾矿发现于宋朝末年,“矾都”的名号也就从此打响。不过,矾塑的历史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几百年来,没有人想到过可以用明矾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 历史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才被改写。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完成这一前无古人“创举”的仅仅是一个10多岁的小孩———刘肇宝,一个土生土长的矾山人,一个从 小就跟明矾打交道的贫苦孩子。
刘肇宝1912年生于矾山苦竹湾。生活的艰辛让年仅9岁的刘肇宝就到矾矿 主的矿上拣“沙头仔”(含明矾的小石块)赚钱贴补家用。11岁不到,刘肇宝就彻底中断了私塾的生涯,到矾矿上做一名童工,每天用自己弱小的肩膀去挑矾。两 年后,也就是刘肇宝13岁的时候,他终于完成了从“劳力”到“技工”的转变,进了一家矾厂学习制矾。
也就是刘肇宝进矾厂的那年———192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突然有了 用明矾制作矾塑工艺品的大胆想法。1925年寒冬里的一个早晨,忙完手中活的刘肇宝来到门口休息,他突然发现门口大树的枝叶上附着有像明矾晶体一样的东 西,远远看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煞是好看。小肇宝小心翼翼地折下树枝,顿时陷入了沉思:如果其他东西表面也可以附着晶体并且将其长时间保存下来不是很好吗?
从小受爱好手工艺的母亲影响的小肇宝很快将自己的大胆想法付诸实践。他首先 用竹篾丝编成一个螳螂,放在明矾结晶池内结晶。第一次实践并不成功。虽然竹螳螂表面在明矾晶体的包裹下更加可爱,但是这些晶体很快就脱落了。刘肇宝经过比 较发现,光滑的蔑丝表面是晶体无法长时间固定的原因。他随即找来粗绣花线,中间穿上铅丝,编了一个花篮。这次实验取得了成功,他也完成了矾塑工艺的“奠基”。
随后,刘肇宝一边在矾矿做事,一边利用闲暇时间不断摸索完善自己的工艺。 慢慢地,刘肇宝创造了矾塑的消息在整个矾山以及周边地区传开了。几年不到,刘肇宝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矾塑艺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西方人走进了刘肇宝的 家,这是一个来矾山做生意的英国人。英国人听说矾山还有矾塑这种手工艺品,就找到刘肇宝,让他专门制作了一个,小心翼翼装好,带回伦敦。从此,刘肇宝的名字也随着这件矾塑作品让更多、更远的人所知道。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肇宝曾经有过放弃矾塑的想法。当时,一个当地的官员来到刘肇宝家,不给钱就蛮横地拿走了一件做工精美的矾塑。看到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智慧和精力做出来的矾塑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并且苦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刘肇宝心灰意冷,“金盘洗手”好几年,直到建国后才“重操旧业”。20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他的工艺品精益求精,曾被邀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美工展览会。
变革的矾塑造型
由于各种原因,矾塑始终没有成为刘肇宝的“主业”。他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手艺和矾塑种类。刘肇宝早期的矾塑作品主要是以各种简单的 动物为主,比如螳螂、青蛙、蜻蜓、鱼虾等,后来逐渐发展到各种复杂的盆景和宝塔。刘肇宝一生创作过无数的造型,其中“宝塔”堪称其成名之作。因此,矾塑也泛称“矾塔”。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民间艺人,刘肇宝一生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同时也使得矾塑工艺造型不断走向精美和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矾塑的造型也随着时代 和人们的审美要求不断改变。现在,经过刘肇宝以及两个儿子刘祖珍和刘祖玮的不断努力,矾塑造型已经增加到一百多种,主要有宝塔、花篮、松鹤等。
明矾宝塔,造型优美,层次分明。塔身一般为八角形,高十多层,底层开一拱 门,底部四周围着栏杆。整个宝塔的结构既保持了古朴的韵味,又具色泽艳丽之美,再经明矾结晶后,其色彩即变得淡雅、朴素。在光线的映照下,明矾珠闪闪发 光,使人对宝塔产生仙气弥漫、金光四射的幻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五个里程碑》(即韶山、井冈山、遵义城、延安宝塔山、天安门)是刘肇宝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一组。在造型上,这是刘肇宝在原有盆景、宝塔等类型外的一个“新产品”,凝聚了刘肇宝许多心血;在工艺上,《五个里程碑》将中国革命五个重要的地点连接在一起,这是一件具有独特时代背景和历史特色的作品。
矾塑的制造流程
刘肇宝老人已经于1995年逝世,享年83岁。他的手艺在自己的两个徒弟和两个儿子身上得以传承。在刘肇宝二儿子刘祖玮家,我们看到了一件矾塑原原本本的制造过程。
一般情况下,一件矾塑作品从开始制作到最后成型要经过四道工序,几天时间。第一步是绕线。早期的矾塑都是用铅丝作为材料,但是因为铅丝时间长了会变色,不易保存,后来就改成了铜丝。绕线就是在铜丝外面绕上制造矾塑所需的各种颜色丝线。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却是整个矾塑制作的基础;第二步是定尺寸。定尺寸是 根据制作对象大小、形状所需选择材料和尺度。对于老矾塑艺人来说,他们可以凭借经验就可以选择所需材料的多少和尺度。但是对于新手来说,完全做到材料“不短不长”正好,是很难的。材料尺寸直接影响矾塑模型的能够成型和精美程度;第三步是定型。这是对技术要求最高的一个步骤。这一步骤要求的是制作者的“手巧”,要求他们可以将手中的各种材料折叠成所需的模型。记者看到,一根普通的铜丝在刘祖玮手中很快就折成一只展翅而起的仙鹤。对于很多艺术品来说,这个步骤决定了其艺术价值的所在;第四步是结晶。结晶就是将已经被折叠完成的矾塑模型放入矾池中,经过一段时间让明矾晶体附着。结晶并不是单纯地放入水池就万事 大吉。结晶要讲究矾水的温度浓度以及时间。40摄氏度、20%浓度的矾水是最适合矾塑结晶的,将矾塑模型放入矾水浸泡1.5个小时左右,一件精美的矾塑艺术品就形成了。
危机中的矾塑艺术
矾塑让刘肇宝及其后人为之骄傲。但是,今天的矾塑艺术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20世纪九十年代,矾塑艺术曾经达到了一个巅峰,整个矾山镇出现了大大小小十几家制作出售矾塑的店,甚至还有人专门开了一家矾塑手工艺品厂。但是好景不长,短短的两三年间,所有的商店和工艺品厂全部倒闭。反思当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部分“赶集”开矾塑店的人看到的仅仅是矾塑作品受到的欢迎以及其背后的利润,但是他们的参差不齐的手艺却“砸坏”了矾塑的“招牌”,影响了矾塑 的形象。作为矾塑的正宗传人,刘祖珍和刘祖玮兄弟并没有参与到那次“开店热”中来。但是,开店热后的冷淡却实实在在在地打击了他们从事矾塑的信心。老大刘祖珍的子女都会制作矾塑,但是现在都基本不做了。老二刘祖玮偶尔还在家中接几个朋友熟人订做矾塑的生意,他在外工作的女儿却已经不会做了。
“年轻人都不喜欢了,矾塑虽然材料投入很低,但是时间耗费太多了,单纯依靠矾塑来生活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形成大规模批量生产。但是,批量生产的前提是有销量和市场。现在矾塑的市场基本没有打开,以前知道矾塑的的人很多,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几个知道了。”刘祖玮很痛心,“我倒是想过找几个徒弟,只要条件好、愿意学,我可以免费教,可现在哪里还有人来学这门手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