缯姓
缯[缯、曾、鄫,读音作zēng(ㄗㄥ),亦可读作zèng(ㄗㄥˋ)、céng(ㄘ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之后少康次子列曲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代历史上曾出现有多个缯(鄫、曾)国,是缯国在发展过程中随时代变化因不断迁徙所造成,追根求源可以发现实为一脉相承,均为夏禹后裔,姒姓。根据其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归纳如下:
其一,在河南潧水之“缯”者,即郑地之“曾”。即史籍《左传·襄公元年》、杜氏注曰“郑地”,这里是缯(鄫、曾)国最早的封地,适封时间当在夏朝时期;伯爵。
其二,在今河南与安徽交界处的层丘,其始封时间在商朝时期,伯爵。
其三,在今河南省南阳盆地与申相邻的方城县境内。即西周时所封“缯(曾)”国,据史籍《左传•定公四年》“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可知春秋时期楚国方城一带的缯国国都必在“缯关”以内,其存国时间当在西周初期到楚封阳城公之前。据随地出土曾侯乙墓所载“阳城公”,可知,此缯国迁国时间事当在鲁哀公四年至楚惠王三十七年之间,侯爵。
其四,为随晋文公为周平王讨伐东夷因功而被封到今山东境内的鄫国。此即史籍《春秋》、《左传》多载的“缯(鄫)”,国灭于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此为西周方城一带“缯国”后裔中的一支,均为夏禹之后,姒姓,子爵。
其五,在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此缯(曾)国当为向东南迁移至西阳一带的淮河上游一代的曾国,姒姓,侯爵。直到战国初期还依然存在,随地出土的“楚王熊章镈”,铭文作:“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亨。”可证明楚惠王于公元前四三三年制作曾侯乙宗庙用的礼器,送到西阳祭奠。西阳当为“曾”的国都所在。
夏禹之后少康次子列曲当始封于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荥阳市境内的潧(溱)水,以水谓氏,故名缯国;商朝初期封于今河南与安徽交界的层丘;西周初期南迁封于方城“缯关”南部一带,与申国比邻,故可与申侯联合西戎灭西周之“缯国”,侯爵;周平王东迁成周后,缯侯因随晋文侯讨伐东夷,因功其支属封与山东,并与徐、邾、莒等国为世仇,子爵;楚文王伐申侯时,南迁方城“缯”国为楚国附庸,楚封阳城公时,东南迁至今河南省光山县境内西阳,此即春秋末期之缯,侯爵。
故而,曾氏、缯氏、鄫氏实为一宗同源,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的古缯国,则是缯氏(曾氏、鄫氏)起源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发源地之一。缯氏、鄫氏,今皆为曾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缯(曾)氏。
得姓始祖: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即闻名于世的缯。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部。史籍《国语•郑语》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便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于公元前567年一举灭掉了鄫国。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部首(右耳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正式有了曾氏。缯(曾)氏族人皆奉太子巫为得姓始祖。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鲁阳县:汉朝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第一,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第二,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地势那,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氏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费县)曾参“慎终追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