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力
定义1:
剪切力是指血流与血管内皮间的摩擦力,其与血液特性、血流速度和血管形态有密切关系,环周力决定于血压水平和动脉内径
定义2:
剪切力是引起褥疮的另一个原因,剪切力是指施加于相邻物体的表面,引起相反方向的进行性平行滑动力量.它作用于皮肤深层,引起组织相对移位,切断较大区域的血供,因此,剪切力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害
定义3:
就是切应力,或称为剪切力,这里的y就是溶液的温度、浓度、溶剂的性质以及高聚物在溶液中的形速度梯度,或称为剪切率
来源文章摘要:针对在聚砜生产实践中提出的质量控制问题,解决了在线的粘度连续测定的问题.该粘度连续测定法是根据粘度测定的基本原理而设计的.从理论及实验中,证明了它的可靠性.
定义4:
相当于在两个粒子中加上一个弹簧,该文也将其称为剪切力.(2)产生初始种群:随机产生n个初始字符串,每个字符串称为一个个体或染色体,n个个体构成一个群体
源自: 基于粒子系统的快速而有效的布模拟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年 张建忠,刘二莉,张君琦
来源文章摘要:该文从逼真模拟和实时性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布匹动力学的物理模型的简化,求解微分方程,实现了基于粒子系统的快速而有效的布模拟算法,模拟了旗帜飘动,窗帘动画和桌布,悬挂布等现象。
定义5:
剪切力是指血液流动时与血管壁内膜面的摩擦力.病理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部位为低剪切力处[7].动物实验表明,高剪切力能防止粥样病变的发生[8]
来源文章摘要: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川崎病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构参数 ,无创性评价川崎病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明确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否干预川崎病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方法评价 4 8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及 2 4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结构参数。结果川崎病组颈动脉最大剪切率 (sr)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 (imt)在川崎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0 0 1)。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应用与否 sr及 imt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2 5 7和 p=0 .0 91)。结论sr在有川崎病病史者较健康儿童减低 ,imt在川崎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川崎病后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早期治疗不能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趋势的发展
定义6:
血流动力学的切应力指血流作用于血管壁单位面积的力,也称为剪切力.它包含两部分:由于血液具有粘性,因此血液流动产生对于血管内壁的作用力,方向平行于血管长轴,与血流方向相反,它主要来源于血液的粘滞性,故也有人称为粘滞应力
源自: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年 冷冰,周良辅,宋冬雷,陈衔城,张法永,张晓龙
来源文章摘要:目的 :总结 99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 (介入 )治疗。方法 :应用gdc技术、3 dgdc技术、stent+gdc技术、bot技术、bot +载瘤动脉闭塞技术、gdc +nbca技术等。结果 :99例均为一次性治疗 ,成功 92例 ( 93 1% ) ,弹簧圈异位 1例 ( 1% ) ,与治疗方法有关的死亡 2例 ( 2 % ) ,术中血栓形成 1例 ( 1% ) ;38例 ( 38 38% )随访 3~ 12个月 ,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 11例 ( 11 11% )复查脑血管dsa ,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改变动脉瘤内和局部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消除动脉瘤行为是血管内 (介入 )治疗的机制 ;bot实验在血管内 (介入 )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意义重大 ;stent技术可作为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 (介入 )治疗方法
定义7:
在这一个过程中,整个涂层所受的力只是来自原纸的单一方向性的力,对于涂料而言则应称为剪切力,对于_层流体而言,它上端面与下端面存在有速度差时,那么它将受到一对剪切力
源自: 刮刀涂布过程的流动特性初探 《上海造纸》 1995年 曹振雷
来源文章摘要:<正> 一、前言 涂布方式的沿变过程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且它仍然在不断地革新,按其操作形式来分,涂布方式可以分为机器涂布和手工涂布,在纸和纸板徐布工业中手工涂布已很少存在,绝大多数涂布产品都是采用机器涂布方式生产的,就机器涂布而言,涂布的方式也有
定义8:
我们把相邻层间的相互“切磋”力称为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剪切力叫做切应力.这个切应力显然与层间的速度差有关